唐山耍女娃,唐山戏女童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18:57:21 来源:原创内容

这事儿说来话长。前阵子刷手机,总看到有人议论唐山耍女娃的旧事,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姥姥家过夏天的光景。

那时候巷子口常有老艺人表演,一个铜盆盛满水,叁两个穿红袄的小姑娘站在盆沿上,竟能踩着盆边转圈儿。现在想想,那水也就刚没过脚踝,可她们愣是能走出凌波微步的架势。围观的老少爷们儿不住叫好,往盆里扔钢镚儿时溅起的水花,在阳光下亮晶晶的。

老手艺的新模样

去年回唐山探亲,在南湖公园又见着类似的表演。不过如今不叫耍女娃了,改叫“平衡舞”。五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在直径两米的圆台上迭罗汉,最顶上的孩子单脚站立,手里还转着帕子。台下有位大妈边录像边念叨:“这不就是咱们小时候看的唐山戏女童嘛,现在包装得真洋气。”

领队的老师傅蹲在舞台边,手里攥着根细绳。我起初以为是安全绳,仔细看才发现绳头系着个小铃铛。每当台上队形变换,他就轻轻扯动绳子,铃铛发出极轻的脆响。台上的孩子们听到信号,齐刷刷变换动作。这种老辈传下来的暗号,比现在那些无线耳麦多了些人情味。

有个扎羊角辫的小丫头在迭叁层时晃了下,台下观众倒吸凉气。却见她腰肢轻扭,顺势做了个下腰动作,反倒成了整套动作的华彩段落。这种临场应变,可不是叁天两天能练出来的。

戏里戏外

散场后我在后台遇见那个羊角辫姑娘,她正捧着搪瓷缸子灌凉白开。问她站在叁层高怕不怕,她抹抹嘴说:“刚开始练的时候,摔进海绵坑里哭鼻子。现在啊...”她突然压低声音,“其实每次上去小腿都哆嗦,但听见铃铛响就踏实了。”说着从兜里掏出个小铃铛给我看,绳头还拴着个平安扣。

老师傅在旁边补了句:“现在的孩子娇贵,我们那会儿学艺,师傅的竹棍子就在旁边候着。”他边说边比划,动作却轻柔得像在抚摸,“现在不兴打骂了,得用巧劲。就像唐山戏女童这门手艺,光靠狠练不行,得让孩子自己开窍。”

正说着,有个穿闯碍制服的中学生跑来接妹妹。听说我是来采访的,她掏出手机给我看相册:“这是我五年前表演的视频,那会儿服装还是传统样式呢。”视频里的她顶着碗转圈,现在的她梳着时尚发型,两个时空的影像在这个闷热的午后奇妙重迭。

暮色渐浓时,孩子们收拾道具准备回家。那个羊角辫姑娘把铃铛塞回兜里,突然回头问我:“叔叔,你说我们这个以后能上电视吗?”没等我回答,她又自顾自接着说:“上不上电视都成,我就是喜欢听见观众拍巴掌。”

公园里的灯陆续亮了,照在她们远去的身影上。这些把童年在圆台上旋转的女孩们,或许某天也会成为台下鼓掌的人。但此刻,她们依然在铃铛声里,延续着某种古老而鲜活的节奏。远处广场舞的音乐飘过来,新旧的声浪在这座城市的夜空下轻轻碰撞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