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康18岁学生一小时50元,南康18岁学生时薪50元
时薪五十块的学生日常
手机屏幕亮起,转账记录显示“50.00”。小林锁上屏幕,把桌上那迭物理笔记塞进书包。窗外天色已经暗了下来,教学楼零零星星亮起灯光。这是他在南康度过的第叁个周末,也是做家教的第八个周末。
说起来挺有意思的。去年这时候,小林还在为数学卷子发愁。谁能想到一年后,自己居然能靠讲题赚到生活费?刚开始邻居阿姨找上门时,他还直摆手:“我这水平哪能教别人?”但现在,每个周末下午两小时的家教课,已经成了固定行程。
“其实最开始挺紧张的。”小林回忆第一次上课的情形,“手心都是汗,把练习题都捏湿了。”学生是个初叁男孩,名叫小杰,正处在叛逆期。第一次见面时,那孩子全程戴着耳机,连正眼都不给一个。小林没急着讲课,反而和他聊起了最近爆火的游戏。没想到这一招真管用,小杰突然摘下耳机:“老师你也玩这个?”
从游戏攻略谈到数学公式,小林慢慢摸索出了门道。他发现与其照本宣科,不如把知识点揉碎了,变成学生能听懂的故事。比如讲抛物线,他就拿篮球投篮举例;说函数图像,干脆打开手机绘图软件现场演示。小杰妈妈后来反馈,孩子最近主动做作业了,还说“林哥讲课挺有意思的”。
这份工作带来的不只是那笔南康18岁学生一小时50元的收入。更让小林感触的是,为了讲清楚一道题,他自己得先把知识吃透。有时候深夜备课,对着课本突然恍然大悟:“原来这个定理是这么回事!”这种教与学的双向成长,是他最初没想到的收获。
当然也会遇到瓶颈期。有次小杰月考成绩不升反降,孩子情绪低落,小林也备受打击。那周他特意多备了两小时课,把错题重新整理成趣味题库。两人在周末的午后并肩作战,当小杰终于解开那道困扰他半个月的几何题时,兴奋地直接从小板凳上跳了起来。
现在的小林已经能从容地安排时间。周一到周五专注自己的学业,周末留出固定时间备课、上课。他用这笔南康18岁学生时薪50元的收入买了专业书籍,剩下的都存在银行卡里。最近他还在琢磨,是不是该学学理财知识,让这些辛苦赚来的钱发挥更大价值。
走在回宿舍的路上,晚风吹拂着脸颊。小林想起昨天小杰发来的消息,说这次月考进了班级前二十。他不由自主地扬起嘴角,这份成就感,或许比那50元更让人心动。路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这个普通的南康少年,正用自己的方式,在成长路上踏出坚实的脚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