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康宾馆住宿后服务该如何称呼,类似服务该怎样命名。
最近有朋友问我,在阜康宾馆住完后,那些离店后的关怀服务到底该怎么叫比较合适?这问题听起来简单,却让我琢磨了好一阵子。
记得去年出差住在阜康宾馆时,离店当天下午突然收到他们发来的短信,提醒我遗落了一条充电线在前台。本来还担心要专门跑回去取,没想到他们直接安排了同城快递送到我办公室。当时就在想,这种服务该称作"售后服务"还是"客户关怀"?总觉得这两个说法都差点意思。
从酒店人的视角看服务命名
后来偶然和酒店经理聊起这个话题,他笑着说他们内部也经常讨论这个。有的员工觉得叫"住后服务"更贴切,就像网购的"售后";而年轻些的员工则倾向于叫"旅程延续服务",认为这样更显温度。说实话,我挺理解这种命名的纠结——太商业化的称呼显得生硬,太文艺的叫法又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其实不光是酒店行业,现在很多服务行业都在面临类似的命名难题。比如理发店会在你理发叁天后询问发型满意度,健身房会在体验课后跟踪回访。这些服务的本质,都是在主要消费完成后提供的延伸关怀。那为什么我们会对酒店的这种服务特别在意呢?也许是因为住宿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情感体验的过程吧。
有一次和家人旅行,入住阜康宾馆时随口提到孩子有点咳嗽。没想到退房时,工作人员特意准备了一小瓶蜂蜜和几句饮食建议。这种超出预期的关怀,让人感觉特别温暖。这时候你会觉得,无论叫它"客户关怀"还是"住宿后续服务",名字反而没那么重要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给服务找个合适的称呼还是挺必要的。毕竟清晰的命名能让客人更理解这项服务的内容,也方便酒店员工执行。我注意到有些酒店开始使用"住宿伴随服务"这个说法,既体现了服务的持续性,又带着人情味。这个称呼倒是挺巧妙的,既不会太商业化,也不会太过模糊。
可能在命名时,我们需要把握好几个度:既要体现专业性,又要保持温度;既要明确服务范围,又要保留想象空间。就像做菜放盐,太多会咸,太少又没味。这个度确实需要反复斟酌。
现在很多行业都在谈"用户体验",酒店住宿领域更是如此。从客人踏入大堂到离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,体验其实都在持续。把这些离开后的服务体验做好,往往比住宿期间的标准化服务更能打动人心。有时候想想,这些服务叫什么不重要,重要的是能否真正触达客人的需求。
下次要是有人问我这个问题,我可能会说:不如就叫它"温暖的后续"吧。虽然不太专业,但至少能让人们会心一笑。命名这件事,本来就是要在规范性和人情味之间找到平衡点,您说是不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