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北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相仿的廉价情感故事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9:38:22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盏路灯下的约定

淮北城郊有家老电影院,门口总坐着个修鞋的老张。他手上磨着鞋底,眼睛却望着对面已经歇业的招待所。有人说老张年轻时在那里遇到过一段淮北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这话传开后,很多小年轻都跑来打听。

“哪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。”老张总是先这么开场,手里的锥子扎进鞋底又穿出来,“就是200块钱的事儿,搁现在还不够吃顿火锅的。”

那是1998年夏天,老张还是小张,在纺织厂当学徒。厂里新来了个徐州姑娘叫小梅,就住在对面招待所。有天小梅的鞋子坏了,来找他修。

“修鞋多少钱?”小梅问。“两块。”小张头都不敢抬。后来小梅常来修鞋,其实哪能天天坏鞋呢。

直到有天,小梅红着眼睛来告别,家里催她回徐州结婚。小张翻出全部积蓄——刚好200块,跑去招待所找她。“要不...咱俩去南方吧?”他把皱巴巴的钱塞过去,“我攒的,够买车票了。”

小梅捏着那迭票子,哭得站不稳。最后却把钱塞回他兜里:“这200块钱你先留着,等我叁个月。”

老张说到这儿就会停下,使劲拉紧手里的鞋线。问后来呢?他就笑笑:“后来啊,招待所拆了,电影院旧了,我这修鞋摊还在这儿。”

其实小梅再没回来。老张叁个月后收到封信,她说用那200块钱买了去广州的车票,不想拖累他。信里夹着二百块钱汇款单,他至今没取。

现在年轻人听完都觉得没劲:“这就完了?太不浪漫了。”老张也不争辩,低头继续修鞋。有天来个老太太站在摊前,盯着他看了好久:“师傅,修鞋还两块吗?”老张手一抖,锥子扎了指头。

“现在涨到十块了。”他哑着嗓子说。老太太笑了:“涨价好, inflation嘛。”这话当年小梅常挂在嘴边。

她从包里掏出个铁盒子,里面整整齐齐放着200块钱,全是旧版纸币。“连本带利,”她说,“可惜过了二十叁年。”

黄昏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,像把断了的鞋带又重新系上。这种相仿的廉价情感故事,在淮北附近随处可见。菜市场鱼摊的老板娘,每天给送货的司机多称二两虾;理发店学徒偷偷留着个永远等不到的客人的发型图。

老张最后没收那200块钱,反倒从工具箱底层摸出张泛黄的汇款单:“你的字迹,比以前差远了。”两个人就站在马路牙子上笑,笑出了眼泪。

现在修鞋摊还开着,有时收摊后能看到老张和老太太在电影院废墟前散步。他们没去南方,就在淮北附近住了下来。那种用200块钱就能说清楚的爱情,放在今天听起来像个童话。

或许所有相仿的廉价情感故事里,最珍贵的从来不是结局,而是有人愿意用最笨拙的方式,等你二十叁年。就像老张工具箱里那张发脆的汇款单,虽然永远无法兑现,但每次展开,都能听见1998年的风吹过招待所招牌的声响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