纳河品茶上课,河畔品茗研习
纳河品茶上课
说起上课,你脑子里是不是立马冒出教室、黑板、投影仪那些玩意儿?可今天我要聊的这个课堂,还真不在四面墙里头。它就沿着纳河岸边的青石板路铺开,头顶是垂到水面的柳枝,手边是冒着热气的茶盏。这种特别的纳河品茶上课方式,倒是让我对"学习"这回事有了新认识。
记得头一回参加时,我还觉得挺新鲜。带队的是位穿棉麻衫的老师傅,他不让我们叫老师,说在茶面前谁都是学生。我们七八个人围着竹茶盘坐下,他先不急着泡茶,而是拎起铜壶慢悠悠地烫杯子。热水冲进紫砂壶的声响,混着河面的摇橹声,意外地和谐。老师傅说:"咱们这纳河品茶上课,得先让耳朵醒过来。"
这话让我愣了下。平常在公司开会,谁不是盯着笔笔罢拼命记笔记?可在这儿,第一课居然是学习用耳朵听——听水流的高低缓急,听茶叶在壶中舒展的细微动静。老师傅拎着壶往茶海上浇了一圈,继续说:"你们看,这水声是不是比手机铃声好听多了?"大家都笑了,紧绷的肩膀也不知不觉松了下来。
等真的开始品茶,才发现这里头的学问真不少。老师傅教我们认茶叶,不是直接背品种,而是让我们闭上眼睛,把干茶放在鼻尖轻嗅。"像不像雨后青苔的味道?""有没有闻到淡淡的兰花香?"他这么一问,我们才注意到,原来不同茶叶的气息差别这么大。以前我喝茶就像喝白开水,现在总算学会让茶汤在舌尖多停留一会儿,感受那先苦后甘的层次变化。
最让我触动的是中间发生的小插曲。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一直在看手机,显然对这套慢悠悠的节奏不太适应。老师傅也没说什么,只是递过去一杯刚沏好的龙井:"尝尝这个,跟你去年在西湖喝到的像不像?"年轻人惊讶地抬头:"您怎么知道我去过西湖?"老师傅笑眯眯地指着他手机壳上的断桥图案:"茶要细品,人也要细看啊。"
这句话点醒了不少人。确实,我们平时太着急了,急着完成任务,急着得到答案,却忘了有些东西需要静下心来感受。就像纳河的水,它流了千百年,从来不赶时间,却把河床的石头都磨圆了。我们端着茶杯,看阳光透过柳叶在茶汤里投下细碎的光影,突然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也挺好。
后来几次课,我们尝遍了各种茶。从绿茶的清新到黑茶的醇厚,每款茶都像在讲述不同的故事。老师傅很少讲大道理,但会在恰当的时候点拨几句。记得有次我因为工作的事走神,他递来一杯陈年普洱:"这茶存了十五年,涩味都转化成了甘甜。有些事啊,急不得。"就这一句话,让我纠结半天的问题突然想通了。
现在偶尔经过纳河,我还会找个茶摊坐坐。不是为了学茶艺,就是想重温那种专注当下的感觉。你说这河畔品茗研习到底教会了我什么?倒不是记住了多少茶叶知识,而是学会了在忙碌中给自己留个喘息的空间。就像此刻,看着茶叶在杯中缓缓沉浮,忽然明白:生活本该有这样不慌不忙的节奏。
河面上的游船缓缓驶过,荡开的涟漪一圈圈散向岸边。我端起已经微凉的茶,轻轻呷了一口。这滋味,比刚泡好时更温润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