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川大学城学生好联系吗,利川大学城学生容易联系吗
最近和朋友聊天,他忽然问我:“你说利川大学城的学生好联系吗?我表妹今年考上那边的学校,家里有点担心她交不到朋友。”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,让我想起去年去利川出差时的一段经历。
那天下午我在大学城附近的咖啡馆等人,正好赶上放学时间。看着叁五成群的学生走进来,很自然地拼桌聊天,还有人带着笔记本电脑在讨论小组作业。我邻桌坐着几个男生,正在热烈地讨论篮球赛,其中一个男生掏出手机说:“我把队长叫来,他刚下课。”说着就打了个电话,不到十分钟,那个队长就骑着共享单车出现了。
校园里的联系方式
后来我和咖啡馆老板聊起来,他说这些学生几乎天天来,有时候是一个人来看书,更多时候是约着同学一起来。“你看他们现在多方便啊,”老板一边擦杯子一边说,“微信群里喊一声,想找谁都能找到。去年我们店里搞了个读书会,那些学生拉了个群,现在都快满员了。”
说实话,现在的大学生确实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了。他们好像天生就懂得怎么利用各种社交平台。我在食堂吃饭时,注意到很多餐桌旁都贴着“宿舍微信群二维码”,新生扫一下就能加入。图书馆的布告栏上,各种各样的社团招新信息都附上了联系方式,从最传统的蚕蚕群到最新的社交媒体账号,一应俱全。
不过话说回来,光是线上联系可能还不够。我特意在校园里转了几圈,发现学生活动中心特别热闹。楼下贴着本周的活动安排——周二有电影放映,周叁有舞蹈课,周五还有桌游夜。这些活动不就是专门为了让学生们互相认识而办的吗?
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联系方式
最让我惊讶的是,连学校里的便利店都成了联系的好地方。收银台旁边放着个小黑板,上面写着“失物招领”、“求合租”、“二手教材转让”,还留着电话号码。店主说经常有学生在这里找到一起考研的伙伴,或者合租的室友。
晚上路过操场,看到很多学生在夜跑,还有围坐成一圈玩游戏的。我好奇地问了其中一个学生,他说这是他们学院的惯例,每周叁晚上都会有人组织这样的活动。“想认识新朋友太简单了,”他笑着说,“我们宿舍楼还有个传统,新生来的第一个月,每层楼都会组织聚餐。”
说到利川大学城学生容易联系吗这个问题,我倒觉得关键不在于联系方式的多少,而在于学生们愿不愿意主动跨出第一步。现在科技这么发达,真想找个人,通过班级群、社团群,或者共同认识的朋友,基本上都能联系上。
当然啦,每个学校可能情况不太一样。有的专业课业重,学生们整天泡在图书馆;有的专业社会实践多,学生们经常在外奔波。但总的来说,大学这个环境本身就是为了让年轻人交流学习而存在的。
记得我离开利川前,特意去参观了学生创业中心。那里更是热闹,不同专业的学生组队做项目,理工科的设计程序,文科的负责文案策划,艺术学院的做视觉设计。这种跨学科合作,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各种联系。
所以啊,要是有人问我利川大学城的学生好不好联系,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问反了。应该说,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里,学生们想不联系都难。毕竟,大学不只是读书的地方,更是年轻人互相认识、共同成长的舞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