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江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内江火车站旁的小巷子
内江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我每次经过都会多看两眼。你说它有什么特别的吧,倒也说不上来,就是那种感觉,仿佛时间在那里走得慢了一些。
这条巷子就在内江火车站对面,和车站就隔着一条马路。火车站那边永远是闹哄哄的,出租车司机扯着嗓子揽客,拉杆箱的轮子在地上咕噜咕噜地响。可一走进这条小巷子,世界突然就安静下来了。巷子不宽,两边是些老旧的居民楼,墙皮有些剥落,露出里面砖头的颜色。
巷口有个修鞋的大爷,我每次去都能看见他。他总坐在那张磨得发亮的小马扎上,低头忙活手里的活计。旁边放着他的工具箱,里面各种钳子、锤子、鞋掌摆放得整整齐齐。有次我去补鞋跟,和他聊了起来。他说在这儿摆摊叁十多年了,看着火车站从老站房变成现在的新大楼。“人来人往的,就我这儿一直没变,”他笑着说,手里的活儿却没停。
再往里走,能闻到一股饭菜香。那是从巷子深处一家小饭馆飘出来的,店面不大,统共就五六张桌子。老板是个微胖的中年人,系着条有点发白的围裙。他家的豆花饭特别地道,很多在火车站等车的本地人会专门绕过来吃一碗。店主说,他这儿不做什么宣传,来的基本都是熟客,“那些年在火车站工作的人,调去别的城市了,回内江时还特地来我这儿吃饭呢。”
巷子里的烟火气
下午四五点钟,是这条内江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最热闹的时候。附近居民会出来买菜,巷子里那几个临时摊贩前围满了人。卖菜的婆婆一边称重一边和熟客聊着家长里短,那口音淳朴得很,听着就亲切。
我特别喜欢看傍晚时分巷子的样子。家家户户开始做晚饭,窗户里透出温暖的灯光,炒菜的声音噼里啪啦,伴随着电视机的声响。有户人家阳台上种满了花,这个季节正开着,给这条灰扑扑的巷子添了不少生机。
巷子尽头有棵老榕树,树下总是聚着几个下棋的老人。他们好像永远不着急,一下就是一个下午。有时候火车经过,轰隆隆的声音会让他们暂停对话,等声音过去了,又继续刚才的棋局或者话题。这种节奏,和几步之外的火车站形成了有趣的对比。
说到内江火车站旁的小巷子,其实不止这一条,但就数对面这条最有味道。别的巷子大多被改造成了商铺,卖些特产或者快餐,独独这条还保留着原来的生活气息。它不像那些被开发成景区的老街,没有刻意营造的怀旧感,就是实实在在的、普通人过日子的地方。
有一次我在巷子里避雨,站在那棵老榕树下。一位阿姨从窗户里看见我,居然下楼给我送了把伞。“看你在这儿站半天了,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,”她说得很自然,“伞不用特地还,哪天路过放老地方就行。”这把伞我现在还留着,每次用都会想起那条巷子,想起那份不加修饰的善意。
如今城市发展这么快,高楼大厦一栋接一栋地起,真担心哪天内江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也会消失。听说附近已经划入了改造区域,这些老房子怕是留不久了。想到这里,我特意多去了几次,想在记忆里多存些它的模样。
其实想想,每条城市里这样的巷子都差不多,它们不是地标,没什么名气,却是许多普通人生活的容器。它们收容着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,见证着相遇和别离——就像对面火车站里每天都在上演的故事一样。只是不知下次再去,还能不能见到那位修鞋的大爷,吃到那碗热乎乎的豆花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