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门上课喝茶辩辩群,玉门上课品茶交流群
这几天老有人在问,你们那个玉门上课喝茶辩辩群还在用吗?我听着就乐了,哪儿能不用啊,这都快成咱们这帮人的第二个教室了。
说起来挺有意思的。刚开始建这个群,就是几个常在一起听课的朋友图方便,谁找到好的茶叶品种就往群里喊一声。后来不知道怎么的,人越来越多,现在都两百多号人了。有退休的老教师,有开茶馆的老板,还有像我们这样纯粹爱喝茶的上班族。
意想不到的收获
上周叁晚上我印象特别深。群里张老师发了条消息:“今天泡的是安溪铁观音,有谁一起?”下面立马热闹起来。有人问水温,有人聊冲泡手法,住在玉门老街的王姐还发了段小视频,她家那只肥猫正凑到茶杯前闻香味呢!
最让我感动的是,群里七十多岁的李老爷子,以前是语文老师。他边喝茶边给我们讲“茶”这个字从篆书到楷书的演变,说着说着还吟了首陆游的茶诗。那种感觉特别奇妙,明明大家分散在玉门不同角落,却像围坐在同一个茶室里。
现在这个玉门上课品茶交流群已经完全超出了当初的预期。去年冬天,群里组织了个“冬日暖茶”活动,每个人在家泡同一款茶,然后开语音聊感受。那天晚上听着大家的声音,看着窗外飘雪,突然觉得这座城市变得温暖多了。
前两天还有个新鲜事。群里年轻人小陈试着把敦煌元素的茶具拍照发上来,引发了一阵讨论。从茶具花纹说到丝绸之路上的茶文化传播,你一言我一语,不知不觉又上了堂历史课。
说实话,我挺喜欢现在这种状态。不需要刻意组织,随时都有人在这个玉门上课喝茶辩辩群里分享点什么。可能是新买的茶叶,可能是读书笔记,也可能是泡茶时突然想到的人生感悟。这种轻松自在的交流方式,反而让大家学到了更多东西。
今天下午我看群里又在讨论春茶上市的事儿。刘姐说她试了明前龙井,觉得比去年味道淡;老周马上接话,说他那批就正好。这种实实在在的交流,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生动。
有时候我在想,到底是什么让这个群保持活力?可能就是因为大家都抱着分享的心态,没有谁摆专家架子。会的就多说两句,不懂的就安静听着,偶尔提问。这种氛围,比很多正式的课堂都要舒服。
对了,昨天群里还在聊要不要弄个线下茶会。不过大家都觉得,现在这样也挺好,随时随地都能交流,不受时间地点限制。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,能在这个玉门上课品茶交流群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,已经是很幸运的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