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品茶课程工作室,敦煌茗茶研习坊雅集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2:33:22 来源:原创内容

敦煌品茶课程工作室的门口挂着串老榆木风铃,风一吹就发出沉沉的声响,像是千百年前驼铃的余韵。推开门,首先闻到的不是茶香,而是干燥沙土混合着陈年纸张的气息——这味道莫名让人心安。

工作室主人姓陈,我们都爱叫他老陈。他有个习惯,泡茶前总要摩挲那只宋代茶盏的缺口。“残缺才是真圆满,”他常说,“就像敦煌壁画,褪色了反而更耐看。”他沏茶的姿势很特别,手腕悬得老高,水流划出柔和的弧线,说是模仿月牙泉的形状。

茶汤里的时光印记

记得有个下午,老陈给我们泡陈年茯砖。深红的茶汤在白瓷碗里打转,他忽然笑起来:“你们说,古人守着烽燧喝奶茶时,会不会也像我们这样围坐着?”这话引得大家都陷入沉思。确实,在敦煌这片土地上,每片茶叶都像是穿越时空的信使。

工作室的西北角摆着些特别的茶器。最显眼的是个仿莫高窟藻井图案的青瓷承盘,每次注茶,晃动的茶水映着莲花纹样,恍惚间真有几分“天衣飞扬,满壁风动”的意境。来过的人都说,在这儿喝茶,喝的不仅是茶,更是这片土地千年的记忆。

老陈最近在整理敦煌文献里的茶事记载,发现晚唐写本里提到一种“胡椒煮茶法”。他尝试复原时,大家都被那股辛辣香气惊着了。“你看,”他得意地眨眨眼,“古人比我们想象的要会享受。”

当茶香遇见壁画

上个月的敦煌茗茶研习坊雅集特别有意思。我们特意选了首《阳关叁迭》当背景音乐,结果古琴声一起,配合着熟普洱的陈香,好几个朋友都说鼻子发酸。可能这就是所谓的“通感”吧,声音、气味、视觉突然打通了,心里那片戈壁滩突然就下起了雨。

有个学美术的姑娘在品茶时突然激动地指着墙壁:“你们看这茶汤的颜色,是不是和莫高窟第57窟的金色背光一模一样?”我们凑过去比对色卡,果然分毫不差。原来千年前画师用的矿物颜料,和今天杯中的茶汤,竟藏着这样的默契。

现在每周的敦煌品茶课程工作室活动,老陈都会带着大家做个小实验:把不同茶类与壁画色彩对应起来。岩茶的赭石色对应北朝质朴的土红,白毫银针的月白对应隋代青绿山水,熟普的绛红正似朱砂描绘的飞天飘带。这般品茶,倒像是在翻阅一本立体的《敦煌色经》。

茶席散场时,老陈照例要燃一炷柏香。青烟袅袅升起,我们在香气里安静地坐会儿。窗外的现代街市渐渐模糊,仿佛又能听见丝路驼铃,看见那些在洞窟前歇脚的商队,正掏出茶叶与胡商交换琥珀。这片土地的记忆,就这样通过一杯茶,在我们舌尖轻轻苏醒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