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中那里有站小巷的,附近小巷位置信息
巴中的那些站小巷
昨天在菜市场碰到个老邻居,他拉着我问:“听说你常在外面跑,知不知道巴中那里有站小巷的具体位置?”这一问,倒让我想起不少对于站小巷的事儿。
站小巷这个名字挺有意思的,听起来就像个有故事的地方。我琢磨着,可能早年这儿真是个车站附近的小巷子,人来人往的,慢慢就叫开了。现在虽然车站可能不在了,名字却留了下来,成了这片区域的“活地图”。
要说站小巷现在的位置,其实不难找。从老城区的中心广场往北走,过了两个红绿灯,看到那家总有人排队的锅盔店,旁边那条巷子就是了。巷口不大,稍不留神就走过了。第一次去的时候,我就在那儿来回转了两圈才找到。
走进巷子,感觉像进了另一个世界。外面大街上的车水马龙,到这里突然就安静了下来。青石板路被踩得发亮,两边是老式的居民楼,阳台上晾着衣服,偶尔还能看见几盆绿植。下午叁四点钟,总能遇到几个老人在树下乘凉,摇着蒲扇,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。
巷子不深,但弯弯绕绕的。往里走,会看到几家开了几十年的老店。最里头那家理发店,老师傅的手艺那叫一个绝,剪头发只要十五块钱,还管刮胡子。隔壁是家裁缝铺,老板娘眼睛尖得很,衣服哪里不合适,她看一眼就知道怎么改。
站小巷最热闹的时候要数早上七八点。这时候,附近上班的、上学的都从巷子里过,卖早餐的小推车也来了。豆浆、油条、包子,热腾腾的香气飘满整条巷子。住在巷尾的王大妈总会准时出现在她熟悉的小摊前,用她的话说:“这家的豆花,别处做不出这个味儿。”
说实话,现在像站小巷这样的老巷子越来越少了。去年巷子东头那片老房子拆了,建起了新小区。住在巷子里的年轻人也陆续搬了出去,剩下的大多是住惯了这儿的老住户。李大爷在巷子里住了四十多年,他说:“在这条巷子里,谁家有点事,邻居都会搭把手。这种人情味,现在难找咯。”
不过站小巷也在变。去年社区给巷子装了新路灯,晚上亮堂多了。巷子口的墙上还画了彩绘,讲的是巴中以前的故事。周末偶尔能看到年轻人拿着手机在这里拍照,说是要“打卡”老巷子的味道。
其实啊,问巴中那里有站小巷的位置,不光是找个地方,更多是想感受那种老巴中的烟火气。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的气派,却有最真实的生活痕迹。每次从巷子里走过,都能看到有人在窗台上晒着干菜,闻到谁家飘出的炒菜香,听到邻里间的招呼声。
巷子还是那条巷子,只是走在里面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。那些对于站小巷的记忆,却像巷子里的青石板,被岁月打磨得越来越光亮。或许再过些年,站小巷又会是另一番模样,但那些藏在巷子深处的生活故事,会一直留在这座城市的记忆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