奎屯100米内学生约,奎屯百米附近学子约
这两天朋友圈里总能看到"奎屯100米内学生约"的聊天记录截屏,朋友聚会时也常听见有人念叨"奎屯百米附近学子约"这句话。说实话,刚开始我还纳闷,这些学生到底在约什么?自习?打球?还是组队打游戏?直到上周路过市叁中门口,才真正搞明白这个现象。
那天下午四点光景,校门口的小广场上格外热闹。穿校服的学生叁叁两两聚在一起,有的捧着课本讨论题目,有的分享着耳机听音乐,还有几个男生正商量着去哪打篮球。最引人注意的是几个高中生模样的孩子,正帮着一位老奶奶拎购物袋过马路——后来才知道,这是他们自发的"社区帮扶小队"。
意想不到的相遇
我好奇地凑近几个正在树荫下写生的学生,其中扎马尾辫的女生告诉我:"我们美术社每周叁都会在这里写生,反正放学后大家都要等人,干脆就凑在一起画画。"她指了指不远处,"你看那些打羽毛球的,是高叁的学长学姐,他们说在教室坐了一天,必须活动筋骨。"
这时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插话:"其实‘奎屯100米内学生约’最开始就是我们班同学发明的。有次我想找数学课代表问题,在群里发‘有没有人在学校100米范围内’,结果一下子冒出十几个同学。"他笑着说,"后来这个说法就传开了,现在连隔壁学校都在用。"
正聊着,忽然听到一阵笑声。转头看见五个学生正围着一个生日蛋糕,蜡烛的火苗在夕阳里跳动着。原来今天是小寿星赵伟的十七岁生日,他本来以为父母在外地工作没法庆祝,没想到同学们偷偷准备了惊喜。"我们都在百米范围内,约起来太方便了!"寿星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。
那些温暖的瞬间
在广场长椅上,我遇到了正在督促学生背英语课文的张老师。她告诉我:"自从孩子们开始自发组织这种百米范围的聚会,我发现他们变得更开朗了。上周下雨天,我还看见几个孩子共撑一把伞往地铁站走。"
最让我感动的是遇到初中部的李明同学。他每天放学都会推着坐轮椅的同班同学王浩到广场,和其他同学汇合后一起回家。"反正顺路嘛,"李明挠挠头,"而且大家路上说说笑笑的,半小时的路程感觉一会儿就到了。"
夜幕渐渐降临,广场上亮起暖黄色的灯光。篮球架下还有几个男生在练习投篮,书包随意地堆在场边。一个穿着二中校服的女生正坐在花坛边给同学讲解物理题,草稿纸铺了半张长椅。这种自发形成的"奎屯百米附近学子约",已经成了这座城市黄昏时分最温暖的风景。
离开时我又回头看了眼这个充满活力的广场。或许孩子们自己都没意识到,这种百米范围内的相约,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,也在不经意间编织着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。明天放学后,这里肯定又会聚集起新的笑脸,继续上演着对于陪伴和成长的温暖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