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津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河津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
最近路过老城区,发现巷子口悄悄开了家挺特别的铺子——"河津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"。这名字念起来有点绕口,推门进去才明白,原来是个专门组织品茶比赛的地方。
掌柜的是个戴圆框眼镜的年轻人,正蹲在茶海前捣鼓紫砂壶。看我站着张望,他头也不抬地说:"别被名字唬住,其实就是大伙儿凑堆喝茶打分。"他拎起刚冲好的凤凰单丛,琥珀色的茶汤在白瓷杯里转着圈,"上周办了场岩茶盲品,夺冠的老李现在见人就吹自己长了条皇帝舌头。"
茶碗里的较量
第二次去正赶上他们筹备新赛季。叁个大妈围着八仙桌给茶饼编号,红纸黑字写得密密麻麻。"今年改规则了,"负责登记的女孩撕着日历纸,"初赛按茶叶形态分组,决赛要比冲泡手法。"她指着墙上的赛程表直乐,"去年有人用恒河水泡普洱,可把评委呛坏了。"
工作室里间摆着二十多个青花瓷罐,打开全是参赛茶样。有个穿工装裤的小伙子正在称茶样,电子秤精确到0.1克。"别小看这些叶子,"他捏起一撮金骏眉,"每批都要试叁次水,水温差两度就是另一个故事。"窗外飘来烤红薯的香气,与满屋茶香混成奇特的暖意。
最热闹要数周末的河津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。乌木长案上摆开十余套茶具,从潮汕功夫茶到英式骨瓷各具特色。穿麻布衫的茶艺师演示注水手法,围观的老爷子们举着手机录视频,有个小姑娘踮脚够不着桌面,急得直扯她奶奶的衣角。
茶香里的江湖
常来的陈老师傅给我看了他的评分册,钢笔字工整得像印刷体。"外形占15分,汤色20分,香气35分..."他翻到特别标注的一页,"这款白毫银针去年冠军,今年萎凋时间没控好,掉到第七名。"茶汤在他舌尖滚过叁巡,皱起的眉头忽然舒展,"不过后韵还在,像老戏骨忘词也不慌。"
角落里总坐着个沉默的茶商,每次带七八个密封罐来。有次他泡的冰岛古树茶让全场安静了十分钟,后来才知道那是他压箱底的嫁妆茶。"该见见世面了,"他摩挲着陶罐上的裂痕,"好茶不该在仓库里变老。"
最近他们搞起了跨界尝试。美术学校的实习生把茶渣做成扎染布料,音乐老师用不同材质的茶具敲击谱曲。最意外的是附近火锅店老板跑来取经,说要研发茶底锅底。"你们这评选活动工作坊真成灵感源泉了,"他握着掌柜的手直晃,"下次搞个麻辣组怎么样?"
暮色渐浓时,茶香还萦绕在檩梁间。参赛的茶叶在瓷缸里继续呼吸,等待下一轮热水唤醒它们的故事。那些被细心记录的评分表,或许某天会成为某款名茶的出生证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