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拉山口学生品茶工作室,阿拉山口学子茶座活动室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6:01:06 来源:原创内容

走进阿拉山口学生品茶工作室,最先闻到的是一缕清甜的桂花香。几个学生正围坐在木桌旁,手里捧着白瓷杯,热气袅袅升起。穿格子衬衫的男生小声说:“这泡金骏眉的回甘,比上次在茶博会尝到的还醇。”旁边扎马尾的姑娘接过茶壶,手腕轻压,琥珀色的茶汤便顺着紫砂壶嘴划出匀称的弧线。

这个藏在校园生活区转角的空间,原本是间闲置的器材室。去年秋天,总抱着保温杯喝茶的历史系王老师偶然提起:“咱们这儿冬天长,要是有个能暖手暖心的地儿该多好。”这话被茶艺社的同学听了去,他们用半个月时间,把落灰的墙角变成铺着蓝印花布茶席的角落。现在推开门,总能看见有人在翻书,有人在低声讨论,更多的就是像这样——安静地喝杯茶。

茶香里的第二课堂

上周叁下午,我撞见个有意思的场面。经济学院的大二生小林刚结束辩论赛排练,嗓子沙哑地跑来讨茶喝。管理工作室的文学院学姐没急着递茶,反而指着茶海里澄澈的汤水问:“你看这茶汤像什么?”小林盯着晃动的波纹看了会儿,突然拍腿:“像我们刚才调整的论点层次!主体鲜明,余韵留着发展空间。”

这种不经意的启发时常发生。那个总坐窗边的美术生,有次把普洱茶的茶渍痕迹拓在宣纸上,深浅褐迹恰似远山轮廓。后来这套《茶痕系列》竟入选了市青年美展。你说奇妙不?在这些年轻人手里,茶叶不再只是提神饮料,倒成了触摸传统文化、连接灵感的媒介。

阿拉山口学生品茶工作室最动人的,要数那些不经意的相遇。上个月飘雪那天,哈萨克族姑娘阿依古丽带来家乡的马奶子茶,福建籍同学立刻泡上武夷山岩茶呼应。不同民族的茶香在暖气氤氲中交融,他们聊起茶马古道上的商队,聊到阿拉山口作为新亚欧大陆桥枢纽的今昔。茶杯里飘起的,分明是跨越千山万水的故事。

现在经过重新布置的阿拉山口学子茶座活动室,多了一面贴满便签的软木板。有张鹅黄色纸条写着:“叁年了,终于学会像泡凤凰单丛这样,七次冲泡次次留香。”另一张墨迹遒劲的则是:“在这里写完毕业论文致谢,敬第叁十七杯滇红。”这些字迹各异的纸片,拼凑出青春与茶汤交织的年轮。

暮色渐浓时,暖光灯会在墙面投下茶杯的剪影。偶尔能听见这样的对话:“明天还来吗?”“当然,我的茉莉银针存在这儿呢。”茶则刮过茶罐的沙沙声,壶盖轻碰壶身的脆响,还有突然爆发的欢笑,这些声音揉在一起,成了这座口岸城市冬日里最治愈的旋律。

窗外是往来中欧的货运列车呼啸而过,窗内茶香正漫过诗经页面。有个姑娘在笔记本上写着:“在阿拉山口学生品茶工作室,我尝到了故乡没有的四季。”她小心抚平纸张褶皱,像对待刚舒展开的茶叶。此时晚霞染红天际线,新一轮茶水正在炉上咕嘟作响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