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德品茶90分钟不限次工作室,常德品茗90分钟不限次数茶社
最近路过武陵大道,一家新开的茶工作室挂出的招牌挺有意思:“常德品茶90分钟不限次工作室”。这名字念起来有点长,但莫名让人觉得实在——九十钟头里,随你怎么喝,喝多少壶都行。巧的是,隔两条街还开着家“常德品茗90分钟不限次数茶社”,乍看像兄弟店,细品却各有各的脾性。
推开工作室的玻璃门,穿亚麻衫的茶艺师正往紫砂壶里注水。蒸汽携着茶香漫过来,她笑着指墙上木牌:“咱们这儿啊,一泡茶喝不透彻就换下一泡,九十钟头够您把龙井喝到普洱。”话音没落,隔壁桌的中年人已经续到第叁泡肉桂,正捧着闻香杯眯眼咂摸:“喉韵比上回又绵长些。”
慢功夫里泡出真滋味
茶社那边倒是另一番光景。白瓷盖碗碰撞声里,几个年轻人轮流执壶,盯着手机计时器争论水温。“您看啊,”经理捏着茶针拨开紧压茶饼,“咱这常德品茗90分钟不限次数茶社,图的就是让茶客自己折腾。”墙角博古架摆着二十多种茶样,从福鼎白牡丹到安化黑砖,每样旁边都搁着手写冲泡指南。
常德城这些年茶空间开了不少,可这般随性的确实少见。工作室主理人原是建筑设计院的,把挑高空间隔成七八个茶寮,竹帘半卷着,既隔开又不憋闷。“现代人缺的不是茶,是慢下来的由头。”他捻着茶则量取金骏眉,“九十钟头刚够茶汤走进心里头。”
茶社的老板娘却更信“茶遇有缘人”。有回见客人单枞闷泡过了头,她只添枚甜杏仁过去:“头叁道茶是认门,往后才是交心。”那客人后来成了常客,如今能品出凤凰山不同海拔的蜜兰香差异。
暮色染窗时,工作室开始点起暖黄的地灯。穿校服的女孩守着玻璃壶看茉莉银针舒展,她对面的奶奶正往笔记本上记:“第七冲,水仙岩韵未散。”而叁条街外的茶社里,茶台已摆开阵势——五六个人围坐着等今年的头春碧螺春,有人自带建水陶壶,有人正用茶漏滤掉碎末。九十钟头的茶香飘在常德的夜空里,仿佛能揉碎所有匆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