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邻近火车站的小巷
桂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我每次经过都会忍不住多看两眼。那道铁栅栏门后头,藏着另一个世界。
说真的,这条邻近火车站的小巷,跟前面广场上那个光鲜亮丽的站台完全是两码事。广场上是急匆匆的旅客,拖着轮子哗哗响的行李箱,还有广播里字正腔圆的到站通知。可你一转过弯,踏进这条巷子,时间好像突然就慢了下来。巷口那棵老榕树的影子斜斜地打在地上,把燥热的阳光剪成细碎的金箔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往里走几步,就能闻到各种味道混在一起——刚出锅的米粉淋上卤汁的香气,隔壁五金店淡淡的铁锈味,还有不知谁家阳台上飘来的洗衣粉清香。这些味道混在一块儿,说不清是什么味儿,但闻着特别踏实。巷子不宽,两边是有些年头的楼房,墙皮在南方潮湿的空气里泛着深浅不一的水渍,像幅抽象的地图。
我常去巷子中间那家理发店。老师傅姓陈,在这开了二十多年店了。店里还是老式转椅,墙上挂着面斑驳的镜子。“剪个头?”陈师傅总是这句话,不多不少。他剪头发时很专注,推子在手里稳稳地走着,偶尔会聊两句天气,或者问问最近火车是不是又提速了。他说他喜欢听火车的声音,“听着那些轰隆隆的声音,就知道这世界还在转着呢。”
隔壁是家小炒店,老板是个胖胖的中年人,系着条已经看不出原本颜色的围裙。他家的炒粉特别香,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。有次我问他为啥不把店开到前面大街上,他一边颠着锅一边笑:“这儿多好,来的都是熟人。再说了,租金便宜啊!”锅里的油噼里啪啦地响着,像是在附和他的话。
匆匆过客与长驻之人
这条桂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里,你能看见刚下火车的人,拖着行李箱找地方歇脚;也能看见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,摇着蒲扇在门口下棋。有个卖水果的大姐告诉我,她在这摆了十几年摊,“看着多少人来了又走啊。有的人可能一辈子就见这么一次。”
是啊,火车站是个迎来送往的地方,可这条小巷子却像个安静的旁观者。它记得每个人的模样——那个每次出差都来买包烟的中年人,那些蹲在路边等车的大学生,还有拖着大包小包、眼神里带着迷茫的打工者。巷子默默地接纳着所有人,不分你是过客还是归人。
下午四五点钟的光景最有意思。放学的小孩在巷子里追逐打闹,下班的人提着菜匆匆往家赶,而准备坐夜班火车的人正拖着行李往外走。这几股人流在巷子里交汇,却又各奔前程。偶尔会有迷路的旅客闯进来,东张西望地找出口,住在巷子里的老人就会热情地指路:“往前直走,右转就是车站啦!”
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,巷子里的灯一盏接一盏地亮了。不是那种刺眼的白光,而是暖黄色的,从各家窗户里透出来,把巷子映得温馨了许多。炒菜的香味更浓了,还夹杂着电视机的声响。这个时候,你会特别真切地感受到——这就是生活啊,实实在在的,带着油烟味和生活气息的日子。
我站在巷口回头看,夜色中的桂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安静地卧在那里,像一条温顺的老狗。它见证了多少离别和重逢,听了多少故事,恐怕只有它自己知道了。火车在远处鸣笛,又是一班车要出发了。而这条巷子还在那里,明天,后天,大概还会在那里,继续着它平淡却温暖的日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