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家界火车站小巷子200元一次,附近街巷服务价格相似
巷子里的烟火气
那天路过张家界火车站,无意间拐进了一条老巷子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两旁是有些年头的矮房,电线在头顶交错着。空气中飘着油辣椒和炖肉的香味,几个老人家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摇着蒲扇。这巷子和火车站那片崭新亮堂的景象相比,像是突然慢下来的另一个世界。
巷口有家卖叁下锅的小店,老板娘正扯着嗓子招呼客人。我凑近看了看挂在墙上的价目表,最显眼的位置用红笔写着“特色套餐200元一位”。这时旁边有个拖着行李箱的大哥探头问了句:“这附近吃饭都这个价吗?”老板娘笑着回他:“您往巷子深处走走,差不多都这行情,我们这儿用料实在。”
这话倒是勾起我的兴趣了。顺着巷子往里走,确实看到好几家餐馆门口都立着牌子,写的价格大差不差。有家做土家腊肉的,推出的特色双人餐标价398;隔壁的米粉店把招牌牛肉粉套餐定在198。看来在这片街巷,200元上下的消费确实是个普遍现象。
坐在巷子中间的石凳上歇脚时,听见两个本地人在聊天。穿蓝布衫的大爷说:“现在这些店面,价格都往一块儿靠拢咯。”系着围裙的大婶接话:“可不是嘛,游客多了,大家心里都有杆秤。”这话说得在理,火车站周边人流量大,做生意的基本都摸清了行情,价格自然就慢慢拉平了。
我琢磨着,这倒不是谁学谁的问题。就像菜市场里,今天西红柿什么价,走两家摊子就心里有数了。开在附近的馆子,既要考虑成本,又得掂量着邻居们的定价,时间长了就形成这种默契。你说这是竞争也好,是市场调节也罢,反正最后呈现出来的,就是现在看到的这副光景。
不过话说回来,虽然价格相近,但每家的味道还是各有千秋。那家叁下锅炖得特别入味,腊肉店的熏香隔着半条街都能闻到。这就好比同样都是唱歌,有人嗓音清亮,有人低沉浑厚,虽然唱的是同一首歌,味道却完全不同。
天色渐渐暗下来,巷子里的灯笼一盏盏亮起。那些标着相似价格的店铺开始忙碌起来,食物的香气更加浓郁了。或许明天,这些价格牌上的数字会变,也可能会有新店铺加入这条巷子。但此刻,这份烟火气里的生活智慧,倒是比价格本身更值得品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