潞西100元小胡同,潞西百元小巷游玩
那天下午闲着没事,我拐进了潞西这条有名的百元小巷。刚走到巷口,就听见油炸滋啦声和糖炒栗子的叫卖混在一起,空气里飘着股焦香带甜的味道。
青石板路被踩得发亮,墙角青苔润润的,一看就是常年不见太阳。巷子窄得两人并排走都嫌挤,晾衣杆从这边窗台伸到对面,挂着的衬衫还在滴水。有个大姐坐在门槛上剥毛豆,塑料盆搁在腿间,豆壳噼里啪啦往盆里掉。
百元就能尝遍地道味
往前走了十来步,看见个卖豆花米的摊子。老板娘舀米浆的动作特别利索,铁锅沿磕两下,米浆稳稳落进蒸笼。“八块一碗,”她扯了张纸巾递给我,“我们家用的是潞西本地米。”豆花的嫩配上米香的韧,浇上辣油竟然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。
再往里走就更热闹了。烤豆腐摊围着叁四个人,老板用铁夹翻着豆腐块,烤得金黄的那面咔咔响。旁边甜品摊摆着五六种糖水,玻璃罐里泡着青梅酒,标签上写着“十五一杯”。我算了算,从巷头吃到巷尾,潞西100元小胡同确实能尝个七七八八。
有个老爷子坐在修表铺里,鼻梁上架着放大镜。铺子只有叁平米,墙上挂满各种钟表,滴答声此起彼伏。我站在窗外看了会儿,他连头都没抬,全部心思都在手里那块怀表上。这种专注劲儿,现在真是少见咯。
转角处有家裁缝店,缝纫机上堆着布料。老板娘正给客人量尺寸,软尺在腰间围一圈,嘴里念着“放两指宽”。她说这条巷子的铺租比外面便宜叁成,但最近也听到要整顿的风声。“能做多久是多久吧。”她扯了截粉笔在布料画线,语气倒是平静。
天色渐暗,灯笼一盏盏亮起来。烧烤摊的炭火映得人脸发红,点叁五串牛肉筋也才二十。隔壁桌几个年轻人蝉丑补谤别着吃,算钱时手机屏幕亮晃晃的。这种潞西百元小巷游玩方式,倒是挺适合现在爱尝鲜又预算不多的年轻人。
我坐在巷尾的石墩上歇脚,听见两个老太太聊天。“我嫁过来时这巷子就这样”“现在年轻人都点外卖啦”。她们摇着蒲扇,影子在墙上晃。忽然觉得,这条巷子像被时间忘掉了,还留着叁十年前的生活节奏。
准备离开时,看见有个画素描的摆摊。画板上夹着张未完成的巷景,电线杆和晾衣绳都勾勒出来了。他说每天傍晚都来,画了半个月还没画完。“光线的变化太快了,”他削着炭笔,“今天画好的部分,明天再看又不对。”这话听着,竟有点像在说这条巷子本身。
走到巷口回头望,灯笼的光晕在夜色里连成串。那些声音和气味还萦绕着,仿佛只要转个身,就能重新踏进那个泛黄的世界里。明天会不会再来呢?我心里这么想着,脚步已经慢了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