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青城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类似称呼的别称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4:41:54 来源:原创内容

一个别称的诞生

第一次听到“炮楼”这个说法,还是大叁那年。晚上和室友在学校后门的小吃摊等炒粉,听见旁边几个学弟指着不远处几栋楼房嘀咕:“今晚去炮楼那边不?”我当时心里还纳闷,这地方什么时候多了个这么奇怪的称呼?后来慢慢发现,不止学生,连常驻的快递小哥送外卖到那片区域,手机备注也常写着“炮楼下取餐”。

其实所谓“炮楼”,指的就是大学城东西两侧那几栋格外显眼的出租公寓。它们楼间距窄,窗户密集,外观上看起来确实有点像老电影里的防御建筑。但这名字的由来,恐怕更多还是和学生们的居住状态有关。

这些公寓楼里租住的大多是在校生或者刚毕业的年轻人。每当夜幕降临,一扇扇窗户亮起灯,你能看到有人在赶论文,有人在打游戏,情侣们在阳台上小声说话,几个哥们凑一块儿喝酒聊天。那种密集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的感觉,或许就是“炮楼”这个称呼最形象的来源。

说起来,大学城周边这类别称还真不少。沿着小吃街往南走,有个老旧的商业区被大家叫做“废墟”——倒不是真的废墟,只是装修风格比较粗犷,墙面保留了部分水泥原色,配上霓虹灯牌,反而成了年轻人拍照打卡的热门地点。再往东,几栋红色外墙的教师公寓,因为管理严格、安静,不知从何时起被冠上了“修道院”的称号。

别称背后的校园文化

这些看似随意的外号,其实悄悄构成了大学城独有的地图标记。新学期开学,学长学姐给新生指路:“图书馆后面那栋高楼就是炮楼,很多同学在那里租房。”不需要更多解释,对方往往能心领神会。这些别称就像地方方言,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校园生活的日常对话中。

我有个朋友曾住在“炮楼”里将近两年。他说最喜欢的是那里的阳台,虽然不大,但能看到学校的操场和远处的山。晚上学习累了,就站在阳台上吹风,看看操场夜跑的人群,感觉整座大学城的脉搏都在眼前跳动。他说那不只是个住处,更像是大学生活的一个特殊观察站。

这些别称的生命力往往比想象中更持久。已经毕业好几年的学长回来看我们,聊起大学城的变化,还是会很自然地使用“炮楼”、“废墟”这些老称呼。即使周边建起了新商场,旧店铺换了招牌,但这些口头上的地名依然顽强地存活在大家的记忆里。

仔细观察会发现,每个别称都精准抓住了地点的某个特征。“炮楼”形容建筑外观和密集的居住状态,“废墟”体现那种未加修饰的工业风,“修道院”则传达了安静严肃的氛围。这些称呼比官方地址更生动,更贴近年轻人的表达习惯。

如今走在大学城周边,听到有人提起“炮楼”,我已经不会感到奇怪。反而觉得,正是这些接地气的别称,让这片区域变得更加鲜活、有人情味。它们不是规划图纸上的冰冷坐标,而是一届届学生用生活经验共同绘制的情感地图。

或许再过几年,现在的“炮楼”会拆除重建,“废墟”会改头换面,但这些别称可能会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下去。毕竟,每代年轻人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,来命名和记忆他们共同生活过的这片土地。这些看似随意的称呼,实际上承载着属于某个时期的集体记忆,成为青春岁月里独特的地理坐标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