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北二维码约茶飞虫,淮北扫码茶会邀约
这几天朋友圈里总能看到淮北二维码约茶飞虫的邀请,扫码加入茶会的消息像春风里的柳絮,轻轻柔柔地飘进生活。说来也巧,上周我在老城墙根下喝茶时,隔壁桌两位穿着棉麻衫的姑娘正低头扫着同一组二维码,手机屏上映出浅浅的绿光。
“您也试试?”茶坊老板拎着铜壶过来续水,下巴朝窗外扬了扬,“现在不少茶友都这么约场子,比群发消息雅致。”我盯着他青瓷茶杯沿冒起的白雾,忽然想起十年前初来淮北时,想找茶友还得往布告栏贴手写纸条。那时哪能想到,如今指尖一点就能走进某间茶室,木门一推,满室茶香混着陌生茶友的笑语迎面扑来。
当茶席遇见二维码
这种淮北扫码茶会邀约最早是从大学城边的独立书店兴起的。记得第一次参与时,我对着海报上的黑白方格犹豫了很久——这冷冰冰的像素格子,真能牵出一场温润的茶事?直到扫码后收到店主手写的电子茶笺,才恍然觉出妙处:科技成了那只递请柬的手,但茶席上飘起的,还是那缕人间烟火。
有个雨夜我赴了场特别的约茶。导航把我引到深巷里亮着暖灯的院落,主办人是个做陶器的姑娘。她烧制的茶杯底都嵌着微缩二维码,用手机扫描后,竟能读到这只杯子曾经赴过的十二场茶会故事。“让器物记住时光。”她说着往我杯里斟茶,热水冲开茶叶的瞬间,我忽然觉得这二维码就像茶汤上浮动的光斑,虚虚实实间,连结了不同时空里的人。
其实淮北这片土地向来有以茶会友的传统。从隋唐运河码头的茶棚,到上世纪国营茶庄的玻璃罐,再到如今手机里的约茶小程序,变的只是相遇的方式,不变的是那份想与人共饮的念头。上周在相山公园的茶会,二十来个陌生人因扫码而聚在银杏树下,穿汉服的女孩安静点茶,穿西装的大叔聊着茶叶期货,穿校服的中学生举手机拍紫砂壶上的包浆——多奇的画面啊,却意外地和谐。
当然也有人摇头,说二维码冲淡了茶道的禅意。可我记得那个秋午后,茶友老陈给我看他收集的约茶记录:叁年里,他通过淮北二维码约茶飞虫参加了近百场茶会,每场都会存下电子茶牌。“你看这张,”他放大手机里泛黄的照片,“这场茶会第二天,我就遇到了现在的合伙人。”他指尖划过屏幕上那些渐变的色彩,“茶凉了,但这些数字印记还暖着。”
如今我的手机相册里,也存着不少淮北扫码茶会邀约的截图。有时深夜翻看,那些龙井的鲜爽、岩茶的岩韵、普洱的醇厚仿佛又漫上舌尖。而比茶味更难忘的,是每次扫码后推门而入的期待——不知道今天会遇到什么样的人,听见什么样的故事。
茶凉了可以再续,人散了还能再聚。或许这就是淮北二维码约茶飞虫最动人的地方:它让古老的茶汤,流进了今天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