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明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,学生近昆明叁小时约百人
最近听到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,昆明附近几个学校的学生们自发组织了个活动,大概有近百人参与,从筹备到实施也就花了叁小时左右。这事儿听着简单,但仔细一想还挺值得琢磨的。
那天下午四点多,几个学生在食堂吃饭时随口聊起想办场读书分享会。没想到这个临时起意的想法,就像滚雪球似的在班级群里传开了。更让人意外的是,不到叁小时,从云南大学到昆明理工,连周边几个专科学校都有人响应,最后统计下来居然凑了差不多一百人。
一场临时起意的聚会
你说现在年轻人不是总被说是"低头族"嘛,可这次昆明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活动,倒让我看到点不一样的东西。组织者小张后来跟我说,他们就是在朋友圈发了条动态,然后建了个临时群。最开始觉得能来二十个人就不错了,谁知道消息像长了腿似的,刷刷刷地往外传。
有个大二的女生特别让人感动,她是从叁十多公里外的安宁打车赶过来的。问她为啥这么拼,她挠挠头说:"就是觉得很久没参加这种线下交流了,看到'学生近昆明叁小时约百人'的消息,突然特别想来看看。"
活动现场设在翠湖边上的一家书店,本来老板只给了他们一个小角落,后来人越来越多,只好把整个二楼都腾出来了。有个男生抱来两箱矿泉水,说是用班费买的;还有个女生默默带来了自己做的抹茶饼干,分给大家吃。这些细节啊,让人感觉特别温暖。
其实现在办活动多方便啊,发个问卷星,拉个腾讯会议,谁不会呢?但偏偏这群年轻人选择了最"笨"的方法——面对面坐着,看着彼此的眼睛交流。有个学妹说得挺在理:"隔着屏幕聊天总觉得缺了点什么,就像喝冲泡的奶茶,终究不如现熬的好喝。"
意想不到的收获
我原以为就是普通的读书分享,没想到内容特别丰富。有人讲《叁体》里的宇宙社会学,有人分享《红楼梦》的饮食文化,还有个体育生滔滔不绝地讲运动心理学。最逗的是个计算机系的男生,硬是把《人类简史》和编程语言扯到了一起,还说得头头是道。
让我印象深刻的是,这些昆明附近的学生们在叁小时里展现的创造力。他们没搞什么高大上的流程,就是围坐成几个圈,谁有想法就举手发言。中间还穿插着吉他弹唱,有个男生自告奋勇唱了首《稻香》,全场都跟着打拍子。
书店老板后来跟我说,他开店十年,还是头回见到这样的场景。"这些孩子啊,"他泡着普洱茶慢悠悠地说,"看起来一个个盯着手机,真聚在一起时,聊的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。"
活动快结束时发生了件有趣的事。突然下起雨来,大家都没带伞,干脆就坐在书店里继续聊。雨点打在玻璃窗上噼里啪啦的,反而让气氛更放松了。有人说起考研的困惑,马上就有学长分享经验;有人纠结要不要参加社团竞选,立刻收获一堆建议。
回去的路上,我听见两个男生在讨论刚才的收获。一个说:"没想到咱们学校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。"另一个接话:"是啊,要是每个月都能办一次这样的活动就好了。"这时雨刚好停了,夕阳从云缝里洒下来,照得他们校徽闪闪发亮。
现在想想,这个昆明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活动,最打动人的地方不在于规模有多大,而是那种自然而然发生的连接。没有刻意的组织,没有复杂的流程,就是年轻人单纯地想在一起做点有意思的事。也许这就是青春该有的样子吧,随时可以开始,随时可能遇见惊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