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左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崇左学生800元叁小时通话
这事儿说来你可能不信,就在上周,我表弟拿着攒了半年的零花钱,偷偷打了个叁小时电话,话费整整八百块。他妈妈发现手机账单时,差点没站稳,连声音都在发抖:“你这是跟神仙聊天啊?”
表弟低着头不吭声。后来我才知道,电话那头是隔壁班转学去省城的同学。那孩子父母在外打工,家里只剩爷爷奶奶。表弟憋红了脸说:“他总说在新学校没朋友,上次考试不及格,躲在被子里哭...我就是想陪他说说话。”
藏在账单背后的温度
说实话,刚听到这事儿我也觉得太夸张了。现在微信视频都不要钱,怎么还打长途电话?可表弟的话让我愣住了:“他说只有听着真人说话的声音才不孤单。我们约好每个月通一次长话,上次他数学考了七十分,在电话里高兴得大喊大叫。”
我突然想起上个月在小区便利店,老板娘边打包快递边叹气。她儿子在县里寄宿中学读书,每次通电话都要打到手机发烫。有次孩子哭着说想家,她直接关了店门,坐在收银台前陪孩子聊了整整两小时。“话费是贵,可孩子的笑声更金贵啊。”她当时这么跟我说。
这些看似昂贵的通话,其实都是在为情感买单。现在很多家长在外打工,孩子成了留守儿童。隔着几百公里,电话线成了唯一的纽带。表弟那个同学,据说每次通完电话都会认真做笔记,把聊天内容记在日记本上。
或许有人会说,现在通讯这么发达,为什么不用便宜的网络电话?但现实是,有些偏远乡镇的网络信号时好时坏,视频通话总是卡顿。反倒是传统电话信号稳定,听着更真切。而且对老人来说,他们更习惯按绿色键就能接听的手机。
我邻居家奶奶就总抱怨智能手机太复杂,唯独对打电话情有独钟。她孙子在省城读书,每次来电话,奶奶都要走到院子信号最好的地方,一聊就是老半天。有次下雨天,她撑着伞在院子里站了四十分钟,就为了听孙子说说运动会得了跳远第二名。
这些发生在崇左的故事,让我想起小时候等父母长途电话的时光。那时没有手机,每次电话铃响都要飞奔去接。现在通讯方便了,但那种期盼的心情反而变淡了。表弟这八百块钱的电话费,倒让我重新感受到声音传递的温度。
当然,这么贵的电话费确实该省着点用。后来我教表弟办了亲情号码套餐,每月多花十块钱就能畅聊叁百分钟。他兴奋地跑去告诉同学这个好消息,两个孩子在电话那头笑得特别开心。
其实想想,无论科技怎么进步,人和人之间最需要的,还是那份愿意花时间倾听的心意。就像便利店老板娘说的,再贵的话费,也买不到电话接通时那句“妈,我想你了”带来的温暖。
表弟现在每个月都会准时守在电话前,他说听到同学成绩进步的消息,比自己考了好分数还高兴。而那个曾经躲在被子里哭的男孩,最近一次通话时主动说,等放假回来要请表弟吃最爱的烧鸭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