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通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的类似称谓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0:21:37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些年被我们随口叫出来的地名

前两天路过南通大学城,听见几个学生在讨论“晚上去炮楼那边吃饭”。这话要是让外地人听见,准得愣一下——大学城附近哪来的炮楼?其实在这儿待过的人都知道,这说的就是那片学生最爱扎堆的商业区。红砖外墙的楼房排得密密麻麻,窗口伸出来的招牌五花八门,从麻辣烫到复印店应有尽有,到了晚上更是灯火通明。

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地名特别有意思。你在地图上绝对找不到“炮楼”这个标注,可只要在学生们中间问一句,大家都能给你指条明路。我记得第一次被人约在“炮楼见面”,还特意抬头数了数,那栋六层楼房确实像旧时的炮楼,方方正正的立在路口,每家店铺的灯光从窗口透出来,远远看着就像一个个射击孔。

说起来,每个大学周边似乎都有这么些“民间地名”。我上学那会儿,食堂侧门那片总被叫做“堕落街”,其实人家本名是学府路步行街。为什么叫堕落街?还不是因为整条街都是奶茶店、烧烤摊和网吧,从图书馆出来的学生往那儿一拐,当天的学习计划基本就泡汤了。现在想想,这些地名比官方命名生动多了,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。

离炮楼不远还有个地方被戏称为“鸳鸯楼”,这名字起得也挺妙。那是两栋挨得特别近的公寓楼,阳台几乎都要碰在一起。经常能看到情侣们隔着阳台聊天,或者用绳子吊着篮子传递零食。久而久之,这个温馨的绰号就传开了。这些称呼就像地方版的暗号,是不是本地学生,听他用什么地名就知道了。

记得有回打车,司机听我说去炮楼,二话不说就踩了油门。路上他笑着说,拉过这么多学生,说去青年路的反而没几个,都是“去炮楼”“回宿舍区”。这些约定俗成的叫法,慢慢变成了比路牌更管用的定位方式。有时候想想,地名的生命力或许就体现在这里——不是印在图纸上,而是活在人们的嘴里。

这些别称往往承载着共同的记忆。去年听说“炮楼”有栋楼要改造,校友群里顿时炸开锅。大家纷纷回忆起在那条街上,哪家打印店老板总会多给几张草稿纸,哪家烧烤摊的茄子烤得最入味。有学长感叹,以后要是真没了“炮楼”这个叫法,反倒觉得少了点什么。毕竟在那栋楼里,存着太多人的青春故事。

现在每次听到这些亲切的俗称,都会想起城市变迁中那些有趣的现象。官方命名的街道规范整齐,而民间流传的称呼却充满画面感。就像“炮楼”不仅是个地点,更成了种文化符号,记录着一代代学子最真实的生活轨迹。或许再过十年,当现在的学生成了校友,这些特别的称谓还会在聚会时被频频提起,成为属于某个群体的共同密码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