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宁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,学生辅导一小时五十元找小孩
最近在小区公告栏看到个挺有意思的贴子:"安宁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,学生辅导一小时五十元找小孩"。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,旁边还画了个小太阳图案。刚看到时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标题乍看真容易让人想岔咯。
后来在菜市场碰到邻居李姐,她正带着闺女买文具。"多亏楼上初叁那个小杨同学,"李姐边说边挑着作业本,"每周末来两小时,闺女数学从及格边缘冲到九十多分。"她掏出手机给我看聊天记录,聊天窗口顶端正写着"学生辅导一小时五十元找小孩"。
藏在标题里的双城记
小杨同学我见过,戴副黑框眼镜,校服总是洗得发白。他妈妈在超市当收银员,爸爸开滴滴。有回倒垃圾碰见他蹲在花坛边背书,英语单词本边缘都磨毛了边。"想考市一中实验班,"他腼腆地笑笑,"顺便挣点儿买资料的钱。"
现在这种"安宁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"的模式挺常见的。我家对门赵教授两口子都是博士生导师,偏偏拿小学叁年级的孙子没辙。孩子就爱跟初中生哥哥姐姐混,说是"像玩游戏打怪升级"。小老师讲错题也不怕,孩子们用自己发明的火星语交流,比我们大人硬邦邦的说教管用多了。
不过要说最让我触动的是上个月。晚上十点下楼取快递,看见路灯下有个穿校服的背影。走近才发现是六楼张奶奶的孙子小辉,正给隔壁单元的孩子讲题。那孩子父母常年跑长途运输,家里就奶奶带着。小辉把自己整理的错题本摊在石桌上,纸页被夜风吹得哗哗响。
"这道题咱们换个解法,"小辉用铅笔轻轻点着题目,"你看啊,就像玩魔方,转不过去的时候退半步试试。"他额头沁着细汗,校服袖口还沾着钢笔墨水。那个瞬间我突然觉得,这哪是单纯的"学生辅导一小时五十元找小孩",分明是两束微光在夜色里互相照亮。
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种方式。社区微信群里有人担心:"半大孩子教孩子,别把错的教成对的。"可王阿姨现身说法:"重点大学家教每小时要价两百,咱们普通家庭哪负担得起?"她家双胞胎跟着初叁学生学了半年,期末居然都考进了班级前十。
现在走过小区健身区,常能看见这样的画面:中学生和小学生挨着坐在石凳上,作业本摊在膝头。有时为道题争得面红耳赤,解出来后又笑作一团。那些"安宁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"的纸条,不知不觉成了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。
昨天下雨,在楼道碰见小杨同学撑着伞往外冲。"这么急去哪?""给隔壁栋小昊补课,他明天期中考。"他边说边护着怀里的教案,那本子边角已经淋湿了。我站在窗边看他跑远的背影,突然想起二十多年前,邻居大哥哥也是这么骑着破自行车,来教我解一元二次方程。
或许很多年后,这些被辅导的孩子也会变成小老师。就像蒲公英的种子,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。那些写在便利贴上的"学生辅导一小时五十元找小孩",终将成为一代人共同的成长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