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家港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邻近火车站的小街道
张家港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
出了张家港火车站检票口,绕过熙熙攘攘的广场,一抬头就能望见马路对面那条不起眼的小巷子。它夹在两栋略显陈旧的楼房中间,窄得仿佛只能容下两人并肩。说实在的,要不是接站的朋友特意提起,我大概会像多数旅客一样,径直走向路边的出租车候客区,根本不会多瞧它一眼。
朋友在电话里是这么说的:“别在站里买水,贵!过个马路,巷子口王阿姨家开的杂货铺,矿泉水还是十年前的老价钱。”就这么着,我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,拖着行李箱穿过了马路。巷口果然有家小店,红底白字的招牌褪色得厉害,勉强能认出“便民超市”四个字。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姨正坐在店门口的小马扎上剥毛豆,手边摆着个老旧收音机,咿咿呀呀地唱着苏州评弹。
“阿姨,买瓶水。”我边说边扫码付钱。她抬起头,笑眯眯地用带着浓重本地口音的普通话说:“叁块。”这价格在火车站周边,简直像是个穿越过来的数字。我拧开瓶盖喝了一口,忍不住感叹:“您这儿价格真公道。”阿姨手里的毛豆壳轻巧地落进塑料袋:“做了十几年街坊生意,都是老主顾,哪能乱涨价哟。”
就是这句再普通不过的家常话,让我忽然对这条邻近火车站的小街道产生了兴趣。我决定往里走走看看。这条张家港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初看确实狭窄,两侧墙壁斑驳,爬山虎肆意生长,遮住了大片墙皮。但往深处走个十来米,天地竟开阔了些——原来里面藏着个小小的社区。
右手边是家修鞋铺,老师傅鼻梁上架着老花镜,正低头打磨一只皮鞋的后跟,敲打声节奏分明;隔壁飘来葱油混合着酱油的香气,那是家早点摊收摊前正在擦拭灶台;再往里,理发店的红蓝白叁色旋转灯安静地转着,透过玻璃门能看见老师傅在给一位大爷修面。这些画面,和百米之外那个充满钢铁轨道与广播声的现代火车站,仿佛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时空。
我在巷子中段找了家面馆坐下,点了一碗焖肉面。老板娘是个爽快人,边下面边和我唠嗑:“我们这巷子啊,看着旧,可啥都不缺。水果摊、小超市、修家电的、缝衣服的,全着呢。好多火车站上班的年轻人,也爱来我们这儿解决叁餐。”正说着,面端上来了,浓白的汤底,宽汤窄面,面上铺着厚厚一块焖肉,用筷子轻轻一拨就散了。
“您这面真地道。”我由衷称赞。老板娘用围裙擦擦手,语气里带着点骄傲:“都是老街坊邻居照顾。火车站建了有十几年了吧?我们这巷子可比它年头长多了。那时候哪有这么气派的站房,就是片荒地。”她指了指门外,“现在啊,来来往往的人多了,可我们这巷子还是老样子。那些赶火车的,有时候跑进来买个面包垫肚子,或者换点零钱坐公交,我们都习惯了。”
正吃着面,看见两个拖着行李箱的年轻人急匆匆跑进对面的杂货店,不一会儿举着矿泉水又跑出来,显然是赶火车的旅客。王阿姨追出来喊了句:“慢点跑,看车!”那神态,不像是对陌生顾客,倒像是叮嘱自家孩子。
我突然明白了这条小巷子存在的意义。它不像火车站那样宏伟、高效、秩序井然,却以其特有的温度和韧性,成为了庞大交通枢纽的一个柔软补充。这里是司机师傅们歇脚吃便当的地方,是刚下火车想抽根烟缓口气的旅客的第一站,是附近居民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现场。它就像火车站这颗“心脏”旁最细微的毛细血管,看似不起眼,却默默维持着某种生态平衡。
走出面馆时,夕阳正好,给斑驳的墙皮镀上了一层金色。巷子深处传来谁家炒菜的刺啦声,混合着电视新闻的背景音。我回头望了眼这条邻近火车站的小街道,它依然安静地卧在那里,与对面火车站玻璃幕墙反射的刺眼光芒形成鲜明对比。一个代表着速度与远方,一个守护着缓慢与日常。而我很庆幸,自己没有错过这个藏在繁华枢纽背后的,活色生香的小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