琼海学院外援女,校园外援女生风采
最近走在琼海学院的林荫道上,总能看见几个特别的身影。她们抱着厚厚的教材,步履匆匆地赶往不同教学楼,脸上带着既熟悉又陌生的神情。后来才听说,这些是来自其他高校的交换生,同学们私下里都叫她们“琼海学院外援女”。
说来挺有意思,这个称呼刚开始流传时,还引起过一些小争议。有人觉得“外援”这个词太生硬,像是把活生生的人当成了工具。但相处久了才发现,这些女生反而挺喜欢这个称呼。“听起来就像篮球赛上的关键球员,多酷啊!”来自北方的林悦笑着说道。她上个月刚作为交流生来到琼海学院,主修海洋生物学。
不一样的课堂风景
这学期选修的《海岸带生态学》课上,就坐着叁位这样的“外援女”。其中一位叫陈雨薇的女生让我印象特别深刻。她在分组讨论时提出了一个我们从未想过的观点——对于红树林保护与社区经济的平衡问题。“在我原来的学校,我们做过类似课题,”她边说边在纸上画着示意图,“其实可以尝试分层开发,既保留核心保护区,又在边缘地带发展生态旅游。”
她的发言让整个小组都愣住了。我们这些本地学生习惯了从教科书角度思考,而她带来的却是跨地区的实践经验。那天下课后,好几个同学围着她继续讨论,直到教学楼保安来催才离开。
不得不说,这些校园外援女生的到来,确实给平时的学习氛围添了不少新鲜感。就像往一池静水里投了几颗石子,涟漪一圈圈荡开,搅动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。
球场内外的交流
除了课堂,体育场也是她们活跃的地方。上周的院系篮球赛,管理学院就因为有了两位“外援女”的加入,战术风格完全变了样。她们不打传统的内线强攻,而是频繁使用交叉跑位和快速传球,把对手的防守阵型搅得七零八落。
比赛结束后,输球的外国语学院队长非但没有生气,反而主动找她们讨教那种流畅的传球技巧。于是原本应该各自散去的人群,就这样在球场边又聚集了半个多小时。大家比划着,讨论着,笑声不断。那种自然而然的交流,比任何刻意组织的联谊活动都要真实。
其实仔细想想,这些琼海学院外援女带来的不只是不同的知识或技能,更重要的是一种“局外人”的视角。她们敢于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,敢于提出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。而这种特质,恰恰是封闭的校园环境中最需要的。
食堂里,我偶尔会听到一些同学的议论:“她们凭什么一来就能参加重点项目?”“我们的资源为什么要分给外人?”每次听到这种话,我都想反问:当你看到她们熬夜准备报告的样子,看到她们为了一个数据反复验证的认真劲儿,还会觉得这些资源给得不值吗?
事实上,这些交流生往往比我们更珍惜在这里的学习机会。她们知道自己只有有限的时间,所以就像海绵一样,拼命吸收一切能学到的东西。这种状态,无形中也激励着身边的我们。
记得上周在图书馆碰到林悦,她正对着一本厚厚的南海鱼类图鉴发愁。“时间太紧了,”她叹了口气,“真想再多待一个学期。”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,所谓的“外援”,其实也是过客。她们的到来是暂时的,但她们留下的影响,可能会在很多同学心中停留很久很久。
现在走在校园里,看到那些陌生的面孔,我都会主动微笑致意。谁知道呢,也许下一个擦肩而过的“外援女”,就能带来一个让你豁然开朗的新思路。校园就是这样,打开的门越多,吹进来的风就越清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