濮阳学院外援女,校外女生参与校园活动
走在濮阳学院的林荫道上,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些陌生的女生面孔。她们抱着书本匆匆赶往教学楼,在食堂和同学们一起排队打饭,甚至在社团活动中出谋划策。这些校外女生,正以“外援”的身份,悄悄融入这所大学的日常脉搏。
说起来挺有意思的,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现象是在学校的舞蹈社。那天排练缺人,社长带来了一个扎马尾的女生,介绍说是在本地工作的舞蹈老师。她不是我们学校的,但教动作特别有耐心,还会根据我们的水平调整编舞。有人私下议论“请外援是不是不公平”,可社长说:“咱们又不是专业比赛,互相学习不好吗?”这话让我想了很久。
校园里流动的新鲜血液
其实细想一下,这种“外援”现象挺普遍的。比如我们学校的创业大赛,有个团队就邀请了在广告公司工作的学姐当顾问。她每周抽一个晚上来学校,帮他们打磨商业计划书。那些实战经验,是我们在课本上怎么都学不到的。那支队伍最后拿了奖,团队成员都说,校外学姐的建议让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。
当然啦,任何新鲜事物都会伴随着不同声音。我室友就抱怨过,她参加的辩论赛,对方队伍请了位政法大学的学生当指导。“这不公平吧?”她当时挺生气的。但后来想想,那位“外援”确实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论点,让整场比赛更加精彩。这让我意识到,或许我们不该把大学想象成封闭的象牙塔。
说起来,这些校外女生参与校园活动的方式也挺多样的。有些是短期项目合作,比如某个讲座需要翻译,就从校外请来专业人士;有些是长期参与,像我们学校的民乐团,一直有位在小学教音乐的老师来帮忙排练。她们带来的不仅是技能,还有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。
记得上学期选修的影视鉴赏课,老师邀请了一位在影视公司做剪辑的年轻女生来分享。她没念过大学,是从学徒做起的,但讲起镜头语言来特别生动。她说很羡慕我们能坐在教室里听课,而我们也羡慕她丰富的实战经验。那一刻突然觉得,学习和成长的方式真的不止一种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交流也不是完全没有障碍。有的校外女生坦言,刚开始进出校园时会有点不自在,怕被门卫拦下,也怕同学们投来异样的目光。而本校学生呢,有时也会好奇这些“外来者”的身份。但接触多了就会发现,大家都是年轻人,都有相似的困惑和梦想。
现在想想,这种开放或许正是大学该有的样子。围墙可以界定校园的物理空间,但不该阻挡知识的流动和思想的碰撞。这些校外女生的到来,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,激起一圈圈涟漪。她们带来的不仅是专业技能,更是一种看待问题的新角度。
夜幕降临,图书馆的灯光次第亮起。在这些埋头学习的身影中,你或许已经分不清哪些是本校学生,哪些是“外援”。但这似乎不那么重要了,当知识的门扉轻轻打开,进进出出的都是求索的身影。而濮阳学院的校园,正因为这些多元的交融,变得更加生动鲜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