舟山学院外援女,舟山学院外来女生
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,咱们舟山学院最近总能看到几个陌生面孔的女生在校园里走动。她们背着双肩包,手里拿着课本,看起来跟我们没什么两样。可仔细一瞧,她们走路的姿态、说话的口音,都带着点儿不一样的味道。
那天我在图书馆叁楼自习,旁边坐着的就是个外援女生。她正在看一本厚厚的海洋生物学,笔记做得密密麻麻。我瞄了一眼,字写得特别工整,像印刷体似的。她抬头看见我在看她,不好意思地笑了笑:“这章节挺难的,我看了叁遍才看懂。”
不一样的课堂表现
这些外来女生上课特别积极,老师提问时总是第一个举手。记得有次专业课,老师问了个挺刁钻的问题,教室里鸦雀无声。就在大家都低头装傻的时候,坐在前排的那个外援女生站了起来,条理清晰地把问题分析得明明白白。她说完后,老师眼睛都亮了:“这位同学说得很好,看来是下功夫预习了。”
不过她们也不是什么都会。有次在食堂碰见一个外援女生,她对着菜单发愁:“这个'糟鱼'是什么呀?我们那儿没这个做法。”旁边的同学热心地给她解释,还把自己餐盘里的分给她尝了尝。她试了一口,眼睛顿时亮了:“真好吃!这个味道太特别了。”
我发现这些舟山学院外援女特别爱往实验室跑。她们经常和本地的同学组队做实验,有时候为了一个数据,能在实验室待到很晚。有个外援女生跟我说:“我们那边的实验设备和这里不太一样,刚开始还真不习惯。不过现在觉得这里的仪器更先进,能做出更精确的结果。”
说来也怪,自从这些外来女生来了之后,我们班的学风好像更浓了。以前下课就回宿舍打游戏的男生,现在也愿意多留在教室讨论问题。可能这就是所谓的“鲶鱼效应”吧,有了这些勤奋的同学在身边,大家都不好意思太松懈。
当然啦,她们刚来的时候也闹过笑话。有个外援女生第一次见到海蜇,兴奋地大叫:“这个果冻怎么在海里漂着?”把周围的人都逗笑了。还有个女生第一次吃海鲜面,被碗里的完整小章鱼吓了一跳:“它、它还在动吗?”这些趣事现在都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其实想想,这些舟山学院外来女生也挺不容易的。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,还要跟上学习进度。有个女生跟我说,她刚来时连着失眠了一个星期:“躺在床上就想家,想妈妈做的菜。可是既然选择了来这里,就不能轻易认输。”
现在走在校园里,经常能看到外援女生和本地学生一起说笑打闹。她们会教我们唱家乡的民歌,我们会带她们去发现舟山的地道小吃。这种互相学习、互相影响的过程,让整个校园都变得更有活力了。
有时候我在想,这些舟山学院外援女的到来,或许正是给了我们一个看看外面世界的机会。透过她们的眼睛,我们发现了家乡那些被忽略的美好;而通过我们的介绍,她们也渐渐爱上了这座海岛城市。这种奇妙的交流,可能才是大学里最珍贵的收获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