弥勒泄火的小巷子,弥勒火巷的旧事
这条巷子我打小就记得,老辈人都管它叫弥勒泄火的小巷子。说也奇怪,明明地图上标的是"火巷",可街坊邻居偏偏要加上"弥勒"二字。巷口修车的老张头常说:"这名字啊,比咱们这帮老骨头岁数都大。"
前些年巷子要拆迁,我在旧书摊上翻到本泛黄的县志,这才琢磨出点门道。原来明清时候,这附近有座弥勒庵,香火旺得很。庵前这条窄巷正对着铸铁作坊,每到叁伏天,匠人们把烧红的铁器抬到巷口淬火,白茫茫的水汽顺着巷子往上飘,远远看着就像弥勒佛在吞云吐雾。老辈人把这景象叫"弥勒泄火",这名儿便传开了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如今的弥勒火巷早没了铸铁作坊,但夏夜走过仍觉着别有洞天。青石板被岁月磨得油亮,两侧老墙爬满青苔,墙头探出几株石榴树。傍晚时分,家家灶台飘出饭菜香,油烟机嗡嗡作响,这倒成了新的"烟火气"。
最让我惦念的是巷子深处的糖水铺。陈婆婆守着她那口紫铜锅熬了四十年杏仁茶,她说:"早先我爷爷就在这儿摆摊,那会儿淬铁的水汽能飘到锅沿上。"她舀起一勺乳白的糖水,"现在虽说看不见白雾了,可每年叁伏天,巷子里的风还是凉飕飕的。"
去年夏天市政施工,工人们在巷子底下挖出条暗河。老师傅们都说,这就是当年工匠们引水淬火的水道。难怪这些年在弥勒泄火的小巷子总觉着阴凉,原来脚下一直淌着活水。施工队最后用玻璃板把暗河封了段,如今蹲在巷中间还能看见清凌凌的水流。
要说这弥勒火巷的旧事,最鲜活的都在老街坊的闲谈里。下棋的老爷子总爱指着墙上的水渍说:"瞧见没?这是当年水汽凝的,百年都褪不尽。"开茶馆的赵嫂接过话茬:"可不是嘛,我家阁楼的木梁到现在还潮乎乎的。"
巷子西头有棵老槐树,树干要两人才能合抱。树底下常聚着听戏的老人,收音机里咿呀呀放着梆子戏。李大爷眯着眼打拍子:"我太爷爷那辈儿,就在这树下看匠人淬铁,现在咱们在这儿听《大登殿》,你说是不是轮回?"
暮色渐浓时,我喜欢在巷子里慢慢走。斜阳把飞檐的影子拉得老长,斑驳的砖墙像褪色的年画。偶尔有自行车铃叮铃铃响过,车轱辘压过石板路的声响,恍惚间竟像是从前淬铁时叮叮当当的余音。
或许每条老巷都藏着这样的秘密——看似寻常的弥勒火巷,因着那段旧事变得不同。暗河在玻璃板下静静流淌,墙上的青苔岁岁新生,而那个对于弥勒泄火的小巷子的传说,仍在夏夜的凉风里轻轻打着旋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