盖州学生出来卖一般在哪里知道的,附近学生交易地点询问
最近在本地论坛里,总能看到有人问盖州学生出来卖一般在哪里知道的,或者打听附近学生交易地点询问。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这种问题,我还以为是学生在买卖二手课本或者笔记资料。后来翻了几页回复才反应过来,原来问的是那种不太能见光的“交易”。
这种话题在咱们这儿还挺敏感的。你想想,要是正经的兼职或实习,学校门口的布告栏、本地招聘网站不都明摆着吗?再不济,微信群里也经常有同学互相介绍靠谱的短工。可偏偏有人要拐弯抹角地打听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渠道,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。
说起来,上周我在菜市场门口就撞见过这么个事儿。有个穿着校服的男生蹲在路边摆了个纸牌,上面写着“代写作业”,旁边还放着个收款码。这算不算大家说的那种“学生交易”呢?虽然性质不太一样,但这种摆在明面上的毕竟少见。更多时候,那些说不清的交易都藏在社交软件的角落里——比如某些需要验证才能进的蚕蚕群,或者用暗语发朋友圈的微商。
那些藏在网络角落的蛛丝马迹
我特意去翻了翻本地的贴吧。果然,在某个讨论暑假工的帖子下面,有条评论特别显眼:“想找学生陪逛街的私我”。点进那人主页一看,最新动态居然是“长期收女生二手袜子”,这味儿可就变了。底下还有四五条回复在问价,有个头像看着像学生的账号回了句“怎么交易”,发帖人立马就甩了个微信号过来。
这种套路现在挺常见的。他们往往不会直接说破,而是用各种模糊的字眼来打擦边球。比如说“家教陪读”,结果见面地点约在酒店;“艺术摄影”,却要求模特穿着暴露。这些藏在正常需求背后的陷阱,确实得留个心眼。
前两天和我家楼下小卖部老板闲聊,他说经常有学生模样的人来店里换零钱,一换就是叁五百。有次他多嘴问了句,那孩子支支吾吾说是“代购跑腿费”。可大晚上的,哪家代购专门在网吧附近跑腿呢?老板摇摇头没再往下说,但我们心里都明白了几分。
其实要说最让人担心的,还是那些在校园周边游荡的陌生人。他们专门挑放学时段,盯着单独走路的学生搭讪。上周五我就看见有个戴鸭舌帽的中年男子,在校门口对面的便利店徘徊了整整一个钟头,最后被巡逻的保安请走了。
为什么总有人打听这些
说到附近学生交易地点询问,我发现个规律——这些打听消息的人往往分两种。一种是真着急用钱的学生,可能被网上那种“日结高薪”的广告骗了;另一种纯粹是别有用心的人,专门盯着涉世未深的学生下手。
我表妹在盖州读大专,她说宿舍楼下的布告栏就经常出现奇怪的招工广告。有次她看见贴着一张“私人助理”的招聘,时薪给到200块,要求却是“外貌清纯,服从安排”。这种明显有问题的信息,居然真有两个女生去应聘了,后来听说差点被带到碍罢痴去陪酒。
现在想想,那些总在打听盖州学生出来卖一般在哪里知道的人,说不定就是这类陷阱的布置者。他们假装成需要服务的顾客,其实是在摸清学生们的活动规律。毕竟正规兼职根本不需要这么鬼鬼祟祟地打听,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还不够多吗?
昨天路过青少年宫,看见门口挂着“防范非法招工”的横幅。工作人员正在给过往的学生发传单,上面列着七八种常见的骗局。有个女孩看得特别认真,还拿出手机把举报电话拍了下来。这个场景倒是让我觉得,比起费尽心思打听那些灰色渠道,不如多关注这些正经的安全教育。
话说回来,要是真碰上经济困难的学生,社区其实有很多正规帮扶渠道。街道办的助学基金、学校的勤工俭学岗位,甚至美团骑手里都有不少兼职的在校生。何必非要往那些见不得光的路上走呢?
今天早上翻朋友圈,看见隔壁班的班长发了条动态:“图书馆志愿者招募,包午餐还有实践证明”。底下瞬间二十多个点赞,还有七八个同学在评论区报名。这种阳光下的机会,不比那些藏藏掖掖的“交易”强多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