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休大学城上门400元4小时,附近服务400元四小时
夜幕下的校园一角
路灯把梧桐叶的影子投在水泥路上,晚课结束的学生叁叁两两从介休大学城西门往外走。我站在奶茶店门口等人,听见两个女生边走边聊:"你说现在兼职真不好找,昨天看到有个附近服务400元四小时的传单,犹豫半天没敢联系..."穿卫衣的女生说着掏出手机划了两下,很快又被同伴的话题带偏了。
这样的对话在大学城其实不算新鲜。去年我表妹考研租住在校外的安置小区,就常抱怨总能在楼道看见各种手写广告。有次她发烧到38度5,校医院已经关门,正是通过门上贴着的一个本地服务电话,才找到人帮忙买了退烧药上门。
说起来,这种即时服务确实解决了不少突发需求。记得大叁那年冬天,我们戏剧社半夜排练突然需要特定道具,社长就是在校园论坛找到个提供介休大学城上门400元4小时服务的师傅,人家骑着电动车冒雨把东西送来了。当时社长还开玩笑说这钱花得值,比打车来回都划算。
不过话说回来,任何服务都需要规范。上学期留学生公寓那边出过一档子事,几个韩国学生通过非正规渠道找保洁,结果对方坐地起价。最后还是宿管阿姨帮忙联系了学校备案过的正规家政,明码标价400元四小时,才把矛盾解决了。
现在很多同学都学聪明了。前两天去取快递,碰上经管学院的学妹在驿站整理刚到的货物。她开了个校园文创网店,遇到订单暴增的时候,就会联系长期合作的两个阿姨来帮忙打包。"附近服务400元四小时这个价位挺合理",她边扫码边说,"比请学生兼职稳定,阿姨们手脚麻利还自带包装材料。"
其实仔细想想,这种服务模式的兴起挺有意思。大学城周边通常藏着不少掌握各种技能的人,可能是退休的木工师傅,可能是带过孩子的家政阿姨,也可能是会修各种电子设备的小伙子。他们通过熟人介绍或者社区公告,逐渐形成了特定服务圈。
上个月我笔记本进水,就是通过宿舍楼下的布告栏找到的维修师傅。那个大叔住在大学城对面的城中村,工具包里还装着各种型号的螺丝刀。他边拆外壳边说,自己主要修学校老师的电器,偶尔也接学生单子,收费方式很灵活。
当然啦,选择服务时得多留个心眼。最好像外语系的张老师那样,把常用维修、保洁的联系方式整理成共享文档,让同学们自由补充评价。这种经过验证的服务资源,用起来确实更踏实。毕竟涉及到上门服务,安全总是第一位的。
夜幕渐渐深了,奶茶店打烊的卷帘门哗啦啦落下。我看见穿着美团制服的外卖员骑着电瓶车拐进小巷,车尾箱里装着某栋宿舍楼预订的宵夜。这种即时响应的服务网络,已经悄悄成为大学城生活肌理的一部分。或许明天又会有新的需求产生,而总有人会找到办法满足它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