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田小区上课约茶,和田小区品茶教学
推开茶香教室的门
那天下午叁点,我循着地址找到和田小区叁楼那户人家。敲门时心里还犯嘀咕,这居民楼里真能学到正经茶道?开门的是位穿亚麻衫的大姐,笑盈盈把我迎进去。嚯,满屋子的茶香扑面而来,客厅中央摆着张老榆木茶桌,五六个人围坐,正盯着茶艺师手里的紫砂壶呢。
“来得正好,刚泡到第叁冲凤凰单丛。”茶艺师陈老师抬头招呼我,手上动作没停。他五十来岁,说话带着闽南腔,捏着壶柄的姿势像在抚摸熟睡婴儿的脊背。我赶紧找个空位坐下,看他提起壶在几个白瓷杯上方游走,橙黄茶汤划出细长弧线,竟没溅出半滴。
坐在我旁边戴眼镜的姑娘小声说:“这手悬壶高冲的功夫,陈老师练了七年。”她面前摊着笔记本,密密麻麻记满茶叶品种和水温参数,看着像理工科学生。后来聊起来才知道,她在隔壁科技园上班,每周叁请假过来,就为学这套茶艺。
陈老师分完茶,让大家先闻杯底香。我学别人把杯子凑到鼻尖,那股兰花香混着蜜味直往脑门钻。“好茶要闻挂杯香,”他敲敲自己杯沿,“就像好酒要挂杯,这里头都是茶多酚和芳香油。”这话让我突然想起老家爷爷喝茶总要先闻闻杯子,原来真有讲究。
水温里的大学问
第二轮泡茶时出了个小插曲。负责烧水的小伙子把水煮得太滚,陈老师拎起铜壶掂量两下就摇头:“这水老了,泡绿茶会闷出涩味。”他让我们摸壶壁感受温度,确实烫得缩手。“泡龙井得用鱼眼水,就是刚冒蟹泡的时候。要是等翻滚得像奔腾江河,那水就废了。”
我忍不住问:“差别能有多大?”陈老师直接拿来玻璃杯做对比。同样明前龙井,鱼眼水泡出来清亮鲜爽,滚水泡的果然汤色发黄,入口涩得很。那个记笔记的姑娘突然插话:“就像煎牛排,火候差十秒口感就两样。”大家都会心笑起来,茶桌气氛顿时活络了。
后来聊开才知道,在座的有退休教师、开网店的姑娘、带孙子的阿姨,都是被朋友介绍来参加和田小区上课约茶的。穿亚麻衫的王姐负责组织,她收集大家的空闲时间排课表,陈老师则根据学员基础调整内容。这种在小区里开的茶课,比商业茶艺班多了几分烟火气。
当陈老师演示如何用手指试水温时,我注意到他虎口有深浅不一的烫痕。他说这是二十年前学艺时留下的,“那时候师父说,手比温度计准”。现在他让我们用电子温度计,但依然要求大家练习手感:“仪器会坏,手上的记忆丢不了。”
茶汤照见生活
第叁泡茶时,话题渐渐从技术转向生活。泡岩茶要“关公巡城”,陈老师边示范边聊起他父亲当年用大茶缸待客的往事。“那时候哪有现在这些精巧器具,但待客的心是一样的。”茶汤在几个杯子间来回倾倒,他说这样能让每杯浓淡均匀,不会厚此薄彼。
戴眼镜的姑娘说起她第一次来上课的趣事。她把铁观音泡成了中药,苦得直咧嘴,现在却能品出不同山场的气息变化。“其实喝茶就像谈恋爱,”她俏皮地眨眨眼,“总得经历几次失败才能遇见合适的。”
窗外天色渐暗,茶桌旁的灯亮起来。我们喝到第六种茶——老白茶,枣香在舌尖慢慢化开。陈老师的话变少了,偶尔点评两句“这茶汤有劲道”或“候汤时间正好”。有段时间没人说话,只听见注水声和远处隐约的车流声。我突然觉得,在这个微信消息响不停的年代,能安静喝完一道茶已是奢侈。
临别时王姐给每人包了份茶样,嘱咐明天早晨泡来喝。我走到楼下回头望,叁楼的灯光温润如玉,阳台上几盆茉莉开得正盛。这藏在居民楼里的和田小区品茶教学,不像课堂倒像老朋友的客厅。下次开班在周四晚上,我看了眼手机日历,把那天空白的时间圈了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