霍林郭勒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俗称碉堡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05:51:42 来源:原创内容

名字是怎么来的?

第一次听到“炮楼”这个称呼,还是我刚到霍林郭勒大学城那会儿。有个本地师兄指着远处一片房子跟我说:“看,那边就是‘炮楼’,吃饭买东西都方便。”我当时就愣住了,心里直嘀咕,这都什么年代了,怎么还有炮楼?难道是什么历史遗迹?后来才发现,根本不是什么军事工事,就是几栋长得方方正正、比周边建筑高出一截的居民楼。

你说为啥这么叫?我也琢磨过。你看啊,那几栋楼,外表没啥装饰,窗户密密麻麻的,孤零零地立在那,从某些角度看过去,还真有点老照片里炮楼的那个神韵。这名字起得,不能说一模一样,只能说是神似。学生们嘛,图个好玩好记,一来二去,“炮楼”这个外号就这么传开了,比它原本的小区名响亮多了。

不只是个名字

“炮楼”对于学生们来说,可不仅仅是个代号。它更像是一个充满了烟火气的“校外食堂”和“生活补给站”。下课铃一响,叁五成群的学生就往那儿溜达。楼下底商开着各式各样的小馆子,麻辣烫、炒饭、拉面、烧烤……价格实惠,味道也对得起咱学生那点生活费。老板们大多和气,去得多了,都不用你开口,就知道“老规矩,多放辣是吧?”

除了吃的,理发店、小超市、打印社也一应俱全。可以说,在大学城周边这片地界上,“炮楼”就是最接地气的生活中心。它填补了校园内部商业的空白,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,满足了学生们日常的吃喝拉撒。这种便利,是那种窗明几净的大商场给不了的。

有意思的是,后来我又听人说,不光是“炮楼”,它旁边那片稍矮一点的区域,还被一些同学戏称为“碉堡”。这称呼流传得没那么广,但仔细一想,也挺形象。“炮楼”和“碉堡”,听着就像一对并肩作战的“兄弟”,共同构成了大学城外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

一种独特的归属感

说句实在话,我刚毕业那阵子,偶尔还会怀念起“炮楼”那边嘈杂的人声和食物的香气。它不像大都市那样冷漠,也没有景区那么刻意。它就是那么真实地存在着,带着一点粗粝,一点随意,却充满了勃勃生机。这种由市井生活营造出的亲切感,是很多经过精心规划的地方所缺少的。

所以你看,一个看似戏谑的绰号,背后承载的是一届届学生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认同。它可能登不上什么正式的地图,却牢牢印在了每个在这里生活过的人的心里。这种奇妙的联系,让冷冰冰的建筑有了温度,也让“霍林郭勒大学城”这个地理名词,变得具体而生动起来。

如今再路过大学城,看到那片熟悉的“炮楼”,还是会会心一笑。它好像变了,又好像什么都没变。变的是里面开着的店铺,是来来往往的年轻面孔;不变的,是它那份一如既往的、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