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州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,附近的人两小时一百元
最近在化州本地群里看到个挺有意思的帖子,标题写着"附近的人两小时一百元",底下跟着好几页讨论。说实话,刚刷到这条时我正喝着水,差点把手机屏幕给喷湿了。
隔壁工位的老陈探过头问我看啥这么入神,我直接把手机递过去。他扶了扶眼镜念叨:"现在的人真会玩,这价钱够在文化广场那边按叁次摩了。"我盯着窗外车来车往的十字路口发呆,突然想起上周在奶茶店听见两个学生模样的姑娘聊天,梳马尾的那个边划手机边抱怨:"都说化州地方小,怎么找个靠谱的这么难?"
藏在价格背后的门道
我家楼下修鞋的张师傅倒是给出不同见解。那天他边给我鞋底上线胶边说:"你别看现在满大街都是扫码加好友的,真正靠谱的能有几个?"他努嘴指向街对面新开的养生馆,"就那样的,挂牌两小时叁百八,其实手法还没我这老茧手地道。"胶水味在午后阳光里飘散,我忽然意识到,原来在化州这样的小城,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比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复杂。
前几天路过化州叁中,正好碰上放学时分。穿着校服的孩子们举着烤串钻进巷子里的奶茶店,玻璃门上贴着"奥颈贵颈覆盖"的贴纸已经卷边。两个男生趴在柜台前讨论游戏账号,穿围裙的老板娘突然插话:"你们这些小孩可别乱加什么附近的人啊,上周前街王婶家儿子就被人骗了叁百。"其中戴眼镜的男生扶了扶镜框:"阿姨我们都用战队语音的,谁还玩那个啊。"
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东莞打工的表哥。他总说大城市的节奏快,连交朋友都要计算时间成本。有回他给我看聊天记录,对方直接问"两小时能干嘛",他把手机反扣在食堂餐桌上苦笑:"现在连谈感情都像点外卖。"餐盘里的炒面冒着热气,我突然觉得化州这种小城特有的温吞劲儿,反倒成了保护层。
昨夜下小雨的时候,我顺路捎了个在路边拦车的阿姨。她抱着装满手工饺子的保温盒说要给女儿送去,手机屏幕始终停留在微信界面。"孩子他爸非要她加什么同城活动群,结果整天收到乱七八糟的好友申请。"雨刮器在车窗上划出半圆弧线,阿姨忽然压低声音,"你知道吗?就我们小区那个理发店老板,去年靠着'附近的人'加了叁百多个客户。"
其实要说在化州这样熟人套着熟人的地方,真要想找点什么服务,拐两个弯总能找到亲戚的同学的表叔。但偏偏有人就爱折腾手机里那个永远在刷新的距离数字,可能这就是现代人的通病吧。就像我姑婆总说的,灶台上的火苗明明更旺,年轻人偏要举着手机找手电筒。
今天晨跑时遇到社区网格员小刘,他正往宣传栏贴防诈骗海报。"最近新型骗局特别多",他手里那卷透明胶带被风吹得哗哗响,"有假装同城卖二手相机的,有说能代办公交卡的,最离谱的是还有个声称能帮人快速提升微信步数的。"我看着他海报上印着的"警惕百元陷阱"几个大字,突然觉得化州微信附近的人这个功能,就像老家阁楼里那台总闪着雪花的旧电视机,明明能收到的频道不多,但总有人忍不住要去调天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