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银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白银中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
那天下雨,我坐在公交车上,听见前排两个穿校服的学生聊天。女生晃着手机说:“我现在一个月就一百块话费,能打叁个小时呢,够用了。”她同桌瞪大眼睛:“真的假的?我上个月超了,被我妈念叨好几天。”
这让我想起前几天在社区公告栏看到的通知——电信公司正在推广学生专属套餐。看来这“白银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”确实成了孩子们最近的热门话题。现在的初中生,零花钱大多攥在手里,怎么花钱、花在哪儿,成了他们需要面对的选择。
这笔账该怎么算
仔细想想,一百块对初中生来说不算小数目。要是买成零食,能装满整个书包;换成文具,能用上好几个月。可他们偏偏选择把这笔钱花在通话上。有个男孩告诉我,他每周固定给在外地工作的爸爸打长途,叁个月下来,父子俩聊的话比过去叁年还多。他说着说着有点不好意思:“就是话费有点贵...”但这个沉默寡言的孩子,在电话里居然会和爸爸聊篮球、聊月考,甚至聊班里发生的趣事。
另一个女生的情况完全不同。她家住得远,每天放学要和几个同学拼车。那一百元套餐里包含的300分钟,大部分都用在和同学确认碰面地点、商量作业题上。“比发微信快多了,”她解释说,“有时候题目讲不清楚,打个电话五分钟就搞定。”
你看,同样是“白银中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”,在不同孩子那里,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。对有些人来说,这叁小时是亲情的桥梁;对另一些人,则是学习生活的实用工具。
不过我也在思考,现在微信语音这么方便,为什么还要花钱打电话呢?几个孩子给出的答案出奇一致——电话更正式,更重要。有个女孩的说法特别有意思:“发语音条像在自言自语,但打电话能听到对方的呼吸声。”
确实,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,能安静地听一个人说上十分钟话,反而成了奢侈的事。这叁个小时的配额,某种程度上在教会孩子们如何珍惜沟通的机会。就像有个学生说的,知道通话要计费,反而会把想说的话提前组织好,不像群聊时那样东拉西扯。
家长们的态度也很有意思。王阿姨最初觉得孩子乱花钱,直到有天深夜,她看见儿子躲在阳台和同学通话,原来是在安慰考试失利的同桌。那天之后,她主动给孩子续了话费。“有些事,发再多表情包也不如好好说句话。”
当然,任何事都有两面性。也有老师反映,个别学生上课时偷偷打电话,影响了学习。这就牵扯到如何使用的问题了——工具本身没有对错,关键看怎么用。就像我们小时候,也会为买不起的邮票发愁,为长途电话费心疼。现在轮到这些孩子,在数字时代里学着经营自己的沟通方式。
或许,这一百元的话费,对这些白银的初中生来说,不只是在购买通话时间。他们在这个过程中,慢慢理解什么是值得的交流,什么是有质量的对话。那些在叁小时内完成的心事倾诉、难题讨论,甚至只是简单的问候,都在悄悄塑造着他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。
雨停了,公交车到站。那两个学生跳下车,其中一个回头喊:“明天记得打电话对答案!”另一个比了个翱碍的手势。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,我突然觉得,这“白银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”背后,藏着比通讯账单更珍贵的东西——那是正在学会如何与人相连的年轻心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