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江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,晋江200元能遇到真爱吗
深夜刷到这条帖子时,我正泡着快凉掉的方便面。“晋江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”——标题在手机冷光里闪烁,像在嘲笑什么。
楼下便利店的热包子和豆浆要十二块,电影票随随便便就四五十,连剪个头发都得叁位数。两百块?够做什么呢。可能够两个人吃顿火锅,或者开间连锁酒店的钟点房。但爱情?我对着屏幕摇了摇头。
记得零几年在青阳街道租房时,隔壁住着鞋厂打工的小情侣。男的叫阿斌,周末总会骑电动车载女朋友去阳光广场,回来时拎着夜市买的发卡或手链,不超过二十块。有次听见女孩在楼道里笑:“又乱花钱!”声音里的甜味,隔着一道墙都能尝到。
那些年两百块的重量
零九年前后,晋江工厂遍地开花。晚上九点下工,打工的男孩女孩聚在路边摊,沙茶面五块一碗,烧烤一块钱一串。两百块能请整个宿舍吃夜宵,或者买两张长途车票去鼓浪屿过周末。当时真有人用半个月工资给对象买手机,现在想来,那不就是他们的“晋江200元能遇到真爱吗”的答案?
上周路过万达,看见小年轻在星巴克门口吵架。“情人节就送支口红?”女孩把盒子塞回去,转身走得干脆。那支口红大概叁百多,抵得过当年阿斌半个月的浪漫预算。
现在的生活不一样了。约会要去网红餐厅打卡,礼物得看小红书攻略。相亲市场上,房子车子成了标配。有朋友直言:“没有物质的感情就像散沙。”这话没错,可把什么都标上价码后,感情还剩多少空间?
昨天特意去老街转了转。巷子深处的奶茶店还开着,十块钱一大杯。旁边新开了家婚纱摄影,橱窗里模特穿着洁白婚纱,标价五千八。有个穿工装的年轻人在橱窗前站了很久,手里攥着手机,屏幕上是和女朋友的合影。
我忽然想起早些年,晋江很多夫妻是从厂里认识的。两个人加班存钱,租个小单间,慢慢就有了家。现在城中村拆迁,租个一室一厅都快两千了。两百块的爱情?听起来像个过时的笑话。
但转念一想,或许问题不在于两百块能买什么,而在于我们还相不相信,有些东西不需要明码标价。上个月参加长辈的金婚宴,老人说当年结婚就摆了两桌,聘礼是辆自行车。奶奶在旁边笑:“那辆破车,骑叁天就掉链子。”可她眼里的光,比现在戴着金镯子还亮。
回到那个帖子,我在评论区看到条回复:“上周女朋友生日,我用二百块买了材料,亲手做了她最爱吃的酸菜鱼。她说这是收过最好的礼物。”下面有人点赞,也有人嘲讽“自我感动”。
可能每个时代对“晋江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”都有自己的答案。在什么都涨价的今天,真心的价格反而被遗忘了。晚上给老婆发了消息:“周末别做饭了,我带你去吃那家新开的闽菜馆。”她回:“人均快两百了,不如买菜回家做?”
看着微信对话框,我忽然笑了。或许问题的答案,从来就不在价格标签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