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兰店晚上10点还有小巷子吗,普兰店夜间小巷存在吗
晚上十点的普兰店,街上的店铺陆续打了烊,主干道的车流也稀疏起来。路灯把行道树的影子拉得老长,偶尔有晚归的人骑着电动车匆匆闪过。站在十字路口往老城区方向望,那些纵横交错的小巷像沉睡的蛛网,静静趴在月光底下。
前两天朋友突然问我,你说现在普兰店晚上10点还有小巷子吗?这话倒把我问住了。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普兰店人,我发现自己竟答不上来。小时候常钻的那些巷子,青石板路两旁是矮墙围起的院落,夏天爬满牵牛花,冬天积雪能埋过脚踝。如今高楼多了,那些记忆里弯弯曲曲的巷弄,会不会也悄悄消失了?
巷子还在,只是换了模样
特意挑了个月亮的晚上,我从新兴路拐进熟悉的街口。果然,巷子还在,只是模样变了。原先的土路铺上了水泥,墙头装了声控灯,几户人家院门口停着轿车。巷子深处传来电视声,窗玻璃透出暖黄色的光。有位大爷正坐在马扎上抽烟,火星在黑暗里明明灭灭。“现在巷子都装路灯啦,”大爷认出我是老街坊,“晚上走路不怕黑。”
往深处走,遇见个外卖小哥正对着手机找门牌。他摩托车上保温箱的反光条特别亮,在巷子里画出一道流动的弧线。“这片的订单不少呢,”他边找地址边说,“好多人家晚上点宵夜。”这让我想起从前,巷子里晚上只有摇着铃铛的馄饨担子。
确实,普兰店夜间小巷存在吗这个问题,答案比想象中有趣。巷子不单是地理概念,更像活着的肌理,随着城市呼吸而变化。新建的小区把巷道规整得横平竖直,而老城区的巷弄依然保持着那种自然的弧度,像是大地本身皱起的纹理。
在民主街附近,我注意到有些巷口安了监控摄像头,红色指示灯在夜色里闪烁。旁边杂货店老板娘说,这是去年统一装的:“现在晚上走巷子,心里踏实。”她店里还亮着灯,货架上的饮料和零食摆得整整齐齐,给夜归的人留着一份方便。
走着走着,突然闻到一阵栀子花香。循着味道找去,是巷子深处一户人家院墙探出的花枝。这种香气让我恍然想起,无论城市怎么变,有些东西始终没变——就像这些巷子,白天是柴米油盐的通道,晚上就成了安静绵长的呼吸。
转过一个弯,远处广场舞的音乐隐隐传来,而巷子里却格外宁静。有户人家的窗台上放着几个花盆,夜来香正开得热闹。这种对比挺有意思,几百米外是热闹的城市生活,而这些小巷却保留着属于自己的节奏。
忽然想起朋友那个对于普兰店晚上10点还有小巷子吗的问题。现在我可以告诉他,巷子不仅还在,而且活得挺好。它们像城市的毛细血管,把忙碌的主干道和安静的生活区连接起来。那些灯光、那些声音、那些气味,都在诉说着普兰店夜晚另一面的故事。
夜深了,我准备往回走。路过一个小广场,几个年轻人正坐在石凳上聊天,笑声在巷子里传得很远。这场景让我想起二十年前,我们也爱在巷口乘凉,只不过那时用的是蒲扇,现在他们手里拿着智能手机。时代在变,巷子也在变,但那种属于夜晚的、松弛的生活气息,始终在这些弯弯曲曲的巷道里流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