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100米内学生约,附近学子相约敦煌游
敦煌城西边那条老街,总飘着烤馕的香气。下午四点半,叁中放学铃刚响,小鹏就挎着书包往校门外冲——今天可是个特别的日子。
他掏出手机,在群里发了条语音:“校门口集合!咱们的敦煌之旅,这就出发!”这可不是什么旅行团的行程,是他们几个同学自己捣鼓的“敦煌100米内学生约”。说是100米,其实是从学校到鸣沙山脚下那截路,骑共享单车刚好十分钟。
沙丘上的少年时光
五个少年骑着车,校服被风吹得鼓鼓的。小悦回头喊:“你们知道吗,我奶奶说她们年轻时也常来这儿,那会儿可没这么多游客。”是啊,敦煌对本地学生来说,就像自家后院,但又总能发现新东西。
爬沙山时,小鹏故意落在后面。他看着同学们在沙丘上追逐打闹,突然觉得,这场景仿佛千年前也发生过。或许某个西夏的少年,也曾和他的伙伴们在这片沙山上奔跑?历史书上的敦煌总是严肃的,可当他们亲身站在这里,那些壁画上的形象突然活了过来。
坐在沙山顶等日落时,小陈从包里掏出个笔记本。“我上次来,发现月牙泉边上有块碑刻,上面有几个特别小的供养人名字。”他说着,眼睛发亮,“其中一个,居然和我们历史课本上提到的一个画师同名!”这个发现让大家都兴奋起来,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那些被遗忘的细节。
夜色中的意外收获
天快黑时,他们准备下山。小悦突然指着远处:“那边是不是有灯光?”循着光亮走去,发现居然是研究院的几位老师在做一个临摹项目。其中一位老师认出了他们的校服,笑着招呼:“这么晚还不回家?”
得知他们是本地学生自发组织的“附近学子相约敦煌游”,老师显得很感兴趣。“很多研究者大老远跑来,其实本地人的视角才最珍贵。”他指着刚临摹完的一幅壁画,“看这个飞天手里的乐器,我们最近发现,它和现在敦煌民歌里用的还有点像呢。”
那个晚上,他们坐在研究院外面的石阶上,听老师讲了很多这样的细节。小鹏忽然意识到,他们这随口一提的“敦煌100米内学生约”,好像真的触碰到了一些特别的东西——不是游客的匆匆一瞥,而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才能感受到的、流动的历史。
回程的路上,几个少年都安静了许多。街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小悦轻声说:“下次,我们带上相机吧?把看到的都拍下来。”小陈点点头:“对,就做我们自己的‘学生敦煌日记’。”
夜风裹挟着沙粒轻轻拍打在脸上,小鹏想起刚才老师说的话:敦煌不是封存在玻璃柜里的古董,它活在每个与它产生连接的人的生命里。而这些少年们用他们的方式,正在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