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青城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,辩辩查找附近好友服务
那天晚上,老同学突然在微信上问我:“哎,你记不记得咱们以前在共青城的时候,是怎么认识新朋友的?”我盯着屏幕愣了好一会儿。是啊,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这么普及,想认识学校或者单位附近的人,好像还真有个挺特别的法子。
大概十年前吧,在共青城这样年轻人聚集的地方,蚕蚕几乎是每个人手机里必备的软件。我记得特别清楚,宿舍里有个哥们,每天晚上就抱着个手机,神秘兮兮地摆弄着。后来才知道,他就是在用蚕蚕那个“附近的人”功能。“你说,隔着几条街的人,怎么就能在手机上看到呢?”当时觉得这技术真够神奇的。
那些年我们搜过的“附近的人”
说实话,刚开始用这个功能还挺忐忑的。手指在“查找附近的人”那个按钮上犹豫半天,点下去的时候心里直打鼓。屏幕上刷刷刷地冒出来一排头像,有学生,有上班族,距离显示就几百米。那种感觉挺奇妙的——原来周围有这么多同龄人,可能就在同一个食堂吃过饭,在同一条街上逛过。
我那个室友还真通过这个交到了朋友。先是网上聊篮球,后来约着在学校的操场打了场球,再后来成了固定球友。他说这事儿的关键在于,大家本来就都在共青城,见面方便,共同话题也多。不过他也提醒我,网上交友得留个心眼,别一上来就什么都信。
现在想想,那会儿的辩辩查找附近好友服务,确实给很多刚来共青城的年轻人提供了个认识新朋友的渠道。一个人在外打拼或者读书,周围没个熟人,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些志同道合的人,周末一起爬爬山、逛逛街,日子也就没那么难熬了。
不过这事儿也得看人。我另一个朋友就比较倒霉,加了个人聊得挺好,结果见面发现对方根本不在共青城,位置是假的。从那以后他就长记性了——网上认识的人,说什么都得验证验证。
时代变了,现在各种社交软件五花八门,但好像反而没以前那种简单纯粹的感觉了。有时候还挺怀念那段日子,用着最简单的功能,怀着最朴实的目的,就是想找找附近能聊得来的人。
话说回来,无论用什么方式交朋友,真诚才是最重要的。技术在变,平台在变,但人和人之间相处的那套道理,好像从来都没变过。是不是这个理儿?
现在偶尔回到共青城,看到街上那些捧着手机的年轻人,我就在想,他们现在用的又是什么方式在认识新朋友呢?可能界面更漂亮了,功能更花哨了,但那份想要结识新朋友的心情,应该还和当年我们一样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