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现在别人怎么约到大学生,成都大学生交友途径现状
最近和朋友聊天,总听他们提起在成都想认识大学生好像变难了。茶馆里碰不上,操场上不认识,就连最容易交朋友的校园活动,现在也大都只对本校学生开放。这让人忍不住想问,现在大家到底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和成都的大学生们建立联系的呢?
要说现在最普遍的途径,那肯定是各类线上平台了。随便打开一个年轻人聚集的社交软件,就能看到不少成都高校学生的身影。他们有的会在个人主页写明学校,有的会加入同城校友群组。不过这种方式也有个问题——你怎么确定屏幕那头真的是学生呢?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就遇到过这种情况,聊了两周才发现对方早就毕业好几年了。
线下场合的真实相遇
虽然线上方便,但很多人还是更喜欢线下见面的踏实感。成都这几年出现了不少年轻人聚集的新空间,比如那种带读书区的咖啡馆,或是定期举办沙龙活动的文创园区。这些地方经常会组织桌游夜、读书会之类的活动,确实能遇到不少大学生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现在的大学生时间都挺紧的,除了上课还要参加各种实习、社团,能出来参加活动的时间其实很有限。
说到实习,这倒是个挺自然的认识途径。不少公司都有在校实习生,一起共事几个月,慢慢就熟悉了。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双方有共同话题,而且是在正常工作环境中认识的,关系建立得比较自然。我表弟去年在成都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,就和同组的两个川大学生成了好朋友,现在周末还经常约着一起去爬山。
当然啦,传统的朋友介绍依然很靠谱。通过已经认识的中间人牵线,既能避免尴尬,又多了层信任基础。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好像越来越不喜欢这种“被安排”的认识了,他们更希望是自己选择的朋友圈。
说起来,成都这座城市本身就有种轻松包容的氛围,这给年轻人社交提供了很好的土壤。九眼桥的小酒馆、建设路的烧烤摊、叁圣乡的民宿群,这些都是年轻人喜欢扎堆的地方。重要的是,在这些场合认识新朋友,往往是从共同的兴趣爱好开始的,而不是带着太强的目的性。
现在成都各高校周边也出现了不少新变化。以前大学旁边的商圈主要针对学生消费,现在则出现了更多面向混合人群的场所。比如电子科大旁边的万科天荟,就既有学生来看展览,也有上班族来喝咖啡。这种空间无形中创造了不同年龄段人群交流的机会。
不过话说回来,无论通过什么方式,真诚才是最重要的。抱着交朋友的心态去认识人,比带着特定标签去找人要自然得多。毕竟,谁都不喜欢被分类或者被刻意接近的感觉,大学生们更是如此。
对了,最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——成都不少社区开始组织跨代际的交流活动。比如武侯区有个社区图书馆每月举办的“城市记忆分享会”,就经常能看到年轻学生和本地居民聊得热火朝天。这种由政府或社区搭建的平台,反而让社交回归到了最本真的状态。
其实啊,在成都想认识大学生朋友,关键不在于“怎么约”,而在于如何自然地进入他们的生活圈。这座城市从来不缺年轻人,缺的可能是更适合这个时代的社交方式。毕竟,良好的社交应该像成都的茶馆文化那样——不经意间相遇,舒服自在地相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