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州约附近200米学生点,化州附近200米学生约点
那条熟悉的小路
那天傍晚路过化州汽车站后面的小巷,远远看见几个穿校服的学生围在凉茶铺门口。其中有个男生踮着脚朝路口张望,手里攥着手机不停看时间。这让我突然想起前阵子听街坊提起的化州约附近200米学生点。说实话,刚开始听到这个说法时还挺纳闷。
要说我们化州城区本来就不大,从城东到城西开着电动车也就二十分钟。学生们常去的几个地方,左不过就是学校周边那几条街。少年宫斜对面的奶茶店、老电影院门口的烧烤摊,还有实验中学后门的文具市场,这些地方随便走走都能碰上叁五成群的学生。
后来有次和开文具店的陈姨聊天才弄明白。她边整理货架上的笔记本边说:“现在这些孩子机灵着呢,约地方都说附近200米内见面。”她指着对面居民楼拐角处:“上周五下午,就看见几个孩子在那儿碰头,互相递着鲍盘说是拷贝学习资料。”这时有顾客进店,陈姨压低声音:“其实就是躲着家长交换游戏攻略。”
这种碰面方式倒也挺有意思。既不用说得太明确,又能让熟悉地头的人心领神会。比方说约在“河西那家绿色招牌的糖水铺”,或者“叁小对面第二个报刊亭”,这种含糊又精准的定位,成了学生之间的暗号。
巷子口的凉茶铺
我特意在周末下午去那几个所谓的热门地点转了转。建设银行旁边的巷子确实热闹,几个初中生模样的孩子正围着石桌写作业。穿蓝白校服的女孩从书包里掏出试卷时,不小心带出了几包卡通贴纸,旁边扎马尾的同伴立刻笑着帮她捡起来。
在旁边修单车的老伯见我看得入神,搭话道:“天天放学时段最热闹,孩子们都爱在这等同学。”他扳手拧着螺丝,头也不抬地说:“前些天还有个戴眼镜的男生,蹲在消防栓那儿抄作业,被他妈逮个正着。”
这种化州附近200米学生约点的形成,仔细想想也挺合理。离学校不太远,又能避开老师视线,周边又有小吃摊、文具店这些能打掩护的商铺。重要的是这个距离——说近不近,说远不远,刚好卡在家长放心的范围内。
老街转角处新开了家芋圆店,玻璃门上贴着学生证打八五折的告示。我去买招牌芋圆时,听见老板娘正在劝两个男生:“你们坐门口这桌吧,待会太阳晒不到。”其中一个男生挠着头说:“等我们组长来对下答案,很快的。”两人从书包里掏出的明明是漫画书,却特意在封面包了英语课本的书皮。
这些藏在日常角落里的化州约附近200米学生点,渐渐变成了青春记忆的载体。可能多年后这些孩子长大成人,再回到这些街角,依然会想起当年在这里等过的伙伴,传过的小纸条,还有那些不敢带回家的低分试卷。
路口红绿灯变换了叁次,我看见那群学生终于凑齐了人数。他们互相拍打着肩膀,说说笑笑地拐进了旁边的社区图书馆。或许真如他们所说,只是找个安静地方讨论小组作业罢。斜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校服袖口露出的手腕上,还留着刚用完的蓝色涂改液痕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