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光现在没有玩快餐的地方,明光缺少快餐娱乐场所
那天下午五点半,我站在明光市中心最热闹的十字路口,看着下班的人群像潮水般涌过。几个中学生凑过来问:"附近有没有能打游戏又能随便吃点薯条的地方?"我张了张嘴,却答不上来。这才突然意识到,明光现在没有玩快餐的地方这件事,已经成了年轻人生活中的小烦恼。
记得去年这个时候,步行街那头还有家带街机区的汉堡店,孩子们总爱凑钱买份套餐,就能边啃鸡翅边对战拳皇。现在那块地方变成了养生馆,玻璃门上贴着"针灸推拿"的广告。隔壁卖手机配件的小哥说:"去年租约到期就没续了,听说老板转行做物流啦。"
消失的第叁空间
你们发现没有?现在想约同学写作业都找不到地儿。连锁咖啡店倒是开了两家,可人均叁十块的消费对学生来说实在肉疼。上次看见叁个初中生在麦当劳摊开作业本,点了份共享的薯条坐了两小时,服务员来来回回擦了他们旁边桌子五遍。
其实明光缺少快餐娱乐场所的问题,特别影响青少年的社交。我侄子去年过生日,七八个半大小子最后只能挤在小区凉亭里分 pizza。夜里下雨全淋湿了,孩子他妈边晾衬衫边念叨:"要是有个带顶棚的玩乐区该多好..."
商场五楼倒是有家电玩城,可玩个跳舞机还得先买五十元游戏币,旁边连个能坐下喝汽水的位置都没有。这种把餐饮和娱乐硬生生拆开的模式,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。
说到这里突然想起,城南新区的规划图上好像画过联合业态的图标?但去年竣工时变成了分开的火锅城和 KTV。开发商朋友私下透露:"餐饮娱乐混营的消防报备太麻烦,不如分开省事。"
那些悄悄改变的习惯
现在周末经过中学门口,经常看见孩子们蹲在花坛边上联机打手游。问他们怎么不找个地方坐着玩,穿校服的男生头也不抬:"回家也是一个人,在这儿还能蹭奶茶店 WiFi。"
便利店靠窗的座椅总是坐满人。有次看见个男孩把炸鸡饭团放在膝盖上,左手扶便当右手划手机屏幕,手忙脚乱地接不住掉落的海苔碎。其实明光现在没有玩快餐的地方这个现状,正在无形中改变着年轻人的生活方式。
上周遇到社区做居民需求调研,我在建议栏写了满满叁行。负责登记的小姑娘笑着指指后面排队的年轻人:"今天收到二十多份类似建议了。"她抽出一迭表格给我看,在"希望增加的便民设施"那栏,"带餐饮的游乐空间"被不同笔迹反复圈画。
或许该换个角度想想?现在流行的快闪店模式说不定是个思路。不需要太大场地,租个临时商铺就能摆上几台游戏机,搭配简餐车卖汉堡。虽然比不上专业的娱乐中心,至少能暂时缓解明光缺少快餐娱乐场所的窘迫。
黄昏时分又经过那个十字路口,发现中学生群体转移到了地铁站口的便民休息区。他们围着石桌分享奶茶,手机屏幕的光映在年轻的脸上。或许在真正的改变到来之前,年轻人们永远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