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远大学城600元叁小时服务,邻近校区600元叁小时服务
一个午后的偶遇
那天下午,我去开远大学城找朋友吃饭,路过布告栏的时候,一张手写的小广告突然就跳进了眼睛里。上面赫然写着:“开远大学城600元叁小时服务”。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啥服务啊,按小时收费,还标得这么明确。说实话,第一反应是有点懵,又有点好奇。这价钱说多不多,说少也不少,正好卡在一个让人忍不住琢磨的位置上。
我站在那儿看了半天,广告纸上除了这句话和一个电话号码,别的啥也没写。这反而更勾起了我的兴趣。是家教?还是别的什么技能辅导?我寻思着,在大学城这种地方,最可能的应该还是和学习相关的吧。毕竟周围都是学生,需求肯定旺盛。
朋友来了之后,我把这事儿当笑话讲给他听。他听了却一脸“你太大惊小怪”的表情,说这有啥稀奇的,他之前在邻近的理工大校区也见过类似的,写的好像是“邻近校区600元叁小时服务”,内容也差不多,模棱两可的。他这么一说,我倒觉得更有意思了,看来这还不是个例,像是一种……嗯……流行的“商业模式”?
身边的讨论与猜测
吃饭的时候,我们俩就这个话题聊开了。朋友说,他宿舍楼里就有人请过这种服务,据说是考前突击,找高年级学长进行一对一的全科辅导,叁小时高强度梳理重点,效果据说还挺不错的。这么一想,600块买一个不挂科,对有些同学来说,这投资挺值。
但我心里还是有个问号。如果真是学习辅导,为啥不写明白呢?“资深学霸带你飞”或者“叁小时冲刺不挂科”,这样不是更直接,吸引的人更多吗?偏偏要用这种让人浮想联翩的表述方式。我总觉得,这背后或许还有点别的门道。会不会是某种陪伴服务?比如陪练游戏、陪逛街,甚至是假装情侣应付家长?这大学里的需求,可是五花八门,只有想不到,没有做不到。
后来我在网上稍微搜了搜,发现类似“开远大学城600元叁小时服务”的讨论还不少。有人吐槽说是智商税,也有人神秘兮兮地表示“懂得都懂”。看得我是云里雾里,越发觉得这小小的广告,简直成了我们大学城的一个未解之谜了。
我自己的观察和想法
抛开那些乱七八糟的猜测,我个人更倾向于相信,这本质上还是一种知识或技能的变现。现在的学生,脑子活络得很。你想想,叁个小时,足够把一个复杂的软件操作教个入门,或者把一门功课的考试重点捋得清清楚楚。这种高效率、短平快的服务,正好符合当下年轻人“怕麻烦、求速成”的心态。
而且啊,这种不把内容说死的广告方式,说不定也是一种策略呢。就像一个诱饵,精准地筛选着客户。真正有需要、敢于打电话去问的人,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。像我这种只是好奇看看的,根本就不是人家的菜。这么一想,这广告设计得还挺巧妙。
说到底,无论是“开远大学城600元叁小时服务”,还是朋友提到的那个“邻近校区600元叁小时服务”,它们的存在,都反映了校园里一种真实的、围绕着学业和生活的供需关系。有需求,就会有市场。只要这交易是你情我愿,内容合法合规,那它也就是我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一个小小侧面罢了。至于它究竟是什么,可能只有那些拨通电话的人,才能真正知道答案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