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密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高密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
深夜里的那通电话
上周和表姐吃饭,她突然说起件事儿,让我心里咯噔一下。她上初中的女儿小雅,最近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对着手机小声说话。表姐留了个心眼,查了话费账单,才发现女儿在短短一周内,跟同一个号码通了叁次电话,每次都差不多叁小时。
“你说现在的小孩,哪来这么多话聊?”表姐皱着眉头,“我跟她爸平时工作忙,跟她说话超不过十句。可你看这电话,一打就是叁个小时,差不多得五十块钱的话费。”她放下筷子,语气里带着困惑,“五十块叁小时,这电话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?”
这话让我想起自己上初中那会儿。那时候没手机,家里固定电话装在客厅,每次同学来电都得压低声音,生怕爸妈在旁边听见。最长的一次通话,是跟同桌讨论数学题,其实题目十分钟就讲完了,剩下时间全在聊班里谁跟谁闹别扭,哪个老师讲课特别逗。现在想想,那哪是在讲题啊,分明是在用题目当掩护,分享那个年纪才会懂的小心思。
现在的孩子压力比我们那时大得多。每天早早到校,放学后还有写不完的作业,周末被各种补习班填满。在学校,课间十分钟上个厕所就差不多了,哪有时间好好说说话。回到家,爸妈开口就是成绩、排名,真正想聊的反而没人听。手机,成了他们唯一的透气窗口。
小雅那五十元叁小时电话,或许就是她和朋友之间的小天地。在那里,不用装成大人眼中的乖孩子,可以吐槽老师的口头禅,分享偷偷喜欢哪个明星,或者说说对未来的迷茫。这些话,在饭桌上可能永远说不出口,但在电话里,却能毫无保留。
我邻居家有个男孩,去年也经历过类似阶段。他妈妈发现电话费异常后,第一反应是训斥,结果孩子整整一个月没跟她说话。后来这位妈妈换了方式,找了个周末,带孩子去他最喜欢的餐厅,边吃边聊自己年轻时的糗事。慢慢地,孩子也开始愿意分享学校里的趣事。现在他们家定了个规矩——每周五晚上是“乱聊时间”,不准谈学习,只说闲话。
当然,不是说长时间打电话就是对的。话费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别影响休息和第二天的学习。但与其直接掐断这根线,不如想想怎么在现实生活中,给他们创造能畅所欲言的空间。
表姐听了我的建议,上周未没再追问小雅电话的事,反而带她去看了场电影。回来的路上,小雅主动说起,最近班里转来个新同学,总觉得融入不进去,她们几个朋友就轮流打电话陪她聊天。“妈妈,你知道吗?有时候光是一个人在旁边听着,就能让人好受很多。”
原来那五十元叁小时的通话,买来的不是闲聊,而是陪伴。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,有人愿意花叁个小时听你说话,本身就是最珍贵的礼物。孩子们比我们更懂得,有些情感需要时间来酝酿,有些心事只能在合适的频率里慢慢展开。
挂掉电话的那一刻,他们获得的或许不只是问题的答案,更多的是被理解的感觉。这种感觉,对正在长大的心灵来说,比任何说教都来得珍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