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宁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火车站后巷生活纪实
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在伊宁火车站米黄色的外墙上,我绕过熙熙攘攘的广场,拐进了站台后方那条不起眼的小巷。
刚踏进巷口,烤包子的香气就混着孜然味儿扑鼻而来。巷子不宽,两侧是些有些年头的维吾尔族民居,蓝色窗棂被岁月磨得发白。叁五个老人坐在树荫下的旧沙发上,用我听不懂的维语慢悠悠地聊天,手边的砖茶冒着热气。
巷子里的市井烟火
再往里走,声音渐渐热闹起来。卖馕的铺子门口,刚出炉的芝麻馕堆成小山;理发店里传来老式推子的嗡嗡声;几个孩子追着皮球从巷子这头跑到那头。有个卖土酸奶的老板娘招呼我坐下,递来的碗里飘着层淡黄色的奶皮。“自家做的,”她擦擦手,“火车站那边人多,但我们这儿清静。”
我慢慢品着酸醇的奶香,看着巷子里的人来人往。这条伊宁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像是另一个世界——和百米外匆忙的旅客、轰鸣的列车完全不同,这里的时间走得很慢,慢到可以看清楚阳光在墙面上移动的轨迹。
正发呆时,隔壁铁匠铺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。老师傅在打制铜壶,每一锤都恰到好处。他说在这条火车站后巷住了叁十多年,看着火车一趟趟开走又回来,而他的铺子始终在这儿。“年轻人往外走,”他手里的活儿没停,“但总有人要回来喝奶茶的,对吧?”
巷子深处有家乐器店,都塔尔和热瓦普挂满了墙面。店主是个瘦高的维吾尔族大叔,手指轻轻拨弦,试了试音准。“火车站带人来,也送人走,”他说,“但这些老调子,得有人传下去。”他即兴弹了一段,旋律在狭小的店铺里回荡,让人想起天山下的草原和骏马。
天色渐晚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烤羊肉的烟雾袅袅升起,混着闲聊声、电视声、孩子的笑声。我站在巷口回望,这条火车站后巷生活就像伊宁城的缩影,既守着古老的传统,又迎接着远方的来客。火车站日夜不停地吞吐着人群,而这条小巷始终安静地等在后面,像一位耐心的老朋友,记住每一个路过的人,也记住这座城市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