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河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类似炮楼建筑
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的。第一次听同学说“炮楼”这个词,我还愣了一下,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抗战剧里那种圆筒形的碉堡。直到他指着远处几栋高高的住宅楼,我才恍然大悟——原来是说它们啊。
这些楼确实是庄河大学城周边最显眼的建筑了。你说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吧,好像也就是普通的楼房。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学生们私底下都这么叫开了。可能是因为它们方方正正的,窗户排列得特别整齐,远远看去确实有点像旧时的炮楼?还是说,是因为这些楼太高太显眼,像地标一样“镇”在那片区域?这事儿还真没个官方说法,反正大家叫着叫着就习惯了。
“炮楼”这个称呼怎么来的
我特意问过几个学长学姐,想弄明白“炮楼”这个称呼的来历。有个大叁的学长笑着说,可能最早是某个学生随口一说,结果大家都觉得特别形象,就这么传开了。他指着窗外那几栋楼说:“你看它们孤零零地立在那儿,每栋都长得一模一样,晚上亮灯的时候,窗户格子亮堂堂的,是不是特别有辨识度?”
这话倒是不假。尤其到了晚上,这些楼的灯光一亮,在夜色中格外醒目。从学校宿舍望过去,就像几个巨人站在那里,守护着大学城这片天地。久而久之,“炮楼”成了同学们指路的地标——“就在那个炮楼后面”、“炮楼对面那家店”,这样的说法在校园里随处可见。
其实仔细想想,这种民间自发的命名挺有意思的。官方可能给这些小区起了很正式的名字,什么“学府花园”、“书香苑”之类的,但学生们就是爱用自己发明的叫法。这大概就是年轻人特有的幽默感吧,给平淡的校园生活添了点乐趣。
说到这些炮楼建筑,它们确实成了大学城周边的一道独特风景。不光是我们学校的学生,连附近其他高校的同学也这么叫。有时候在公交车上听到有人说起“炮楼”,都不用问,肯定是大学生。这种默契,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校园文化密码。
这些楼其实功能挺多的。底下几层多是各种小店——复印社、奶茶店、小餐馆,应有尽有。往上就是住宅了,不少同学在校外租房也会选择这里。毕竟离学校近,生活也方便。说来也怪,虽然大家私下里叫它们“炮楼”,但该租房还是租,该逛街还是逛,一点都没耽误。
前两天我还特意去那边转了转。走在这些楼之间,发现它们的建筑风格确实比较统一,都是那种简洁明快的设计。可能是因为建成年代相近,所以看起来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。不过这反而成了它们的特点——在庄河大学城这片,你绝对不会认错。
偶尔会听到有人说,是不是该给这些楼改个更好听的名字?但我觉得吧,“炮楼”这个称呼既然已经深入人心,改了反而没那个味道了。这就像小时候姥姥总叫我的小名一样,听着可能不太文雅,但特别亲切。
这些炮楼建筑立在大学城周边也有些年头了,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来来往往。它们就像是沉默的朋友,看着我们开学、上课、考试、毕业。或许在很多年后,当曾经的学子们回忆起大学生活,除了教室和图书馆,最先想起的就是这些被戏称为“炮楼”的建筑。
有时候晚上自习回来,看到这些楼里的灯火通明,会忍不住想:这里面住着什么样的人呢?是刚下课的学生,还是已经毕业的学长?每一扇亮着的窗户后面,都有着怎样的故事?这么一想,这些冷冰冰的建筑突然就多了几分温暖的生活气息。
说到底,“炮楼”不过是个外号而已,重要的是它们已经成为了大学记忆的一部分。就像每个人童年里都有那么几条“小狗巷”、“小卖部”一样,这些独特的称呼承载的是我们对一个地方的共同记忆。也许这就是校园文化最生动的地方——它不需要官方认定,自然而然地就在学生中间生长出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