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水现在没有玩快餐的地方,赤水快餐场所难寻现状
那天老同学来赤水玩,晚上想找个快餐店坐坐,我们绕着城区转了两圈才发现——肯德基关着门,华莱士也早早打烊,最后只好在便利店买了两份盒饭。他打趣说你们这儿过得是养生生活啊,我苦笑着没接话。
其实这两年,赤水的快餐店确实越来越难找了。以前市中心那家德克士,每到周末都是学生扎堆,现在改成了茶叶店。去年开在河滨路的炸鸡店,撑了不到半年也转让了。本地论坛上常有人问哪里能吃到现炸的鸡翅,底下回帖清一色都是"去隔壁市吧"。
热闹景区与冷清快餐的反差
说来也怪,赤水游客明明不少。白天丹霞景区人山人海,傍晚吊脚楼灯火通明,可这些游客似乎都被竹筒饭、猪儿粑吸引走了。开民宿的张姐跟我说,现在年轻人旅游就爱找地方特色,连锁快餐反而显得"没意思"。她家后厨现在专做糍粑辣子鸡,比去年多雇了两个帮工。
我仔细想了想,这或许和赤水现在没有玩快餐的地方有关。不是大家不爱吃,而是整个消费氛围变了。那些装修精致的农家乐,打着"赤水河鲜""竹笋宴"的招牌,一桌能抵快餐店叁天的流水。开发商自然也愿意把临街店面留给更高端的业态。
当然也有务实的选择。老汽车站旁还顽强地开着家汉堡店,老板娘总在柜台后边炸鸡块边唠嗑:"学生娃娃放学来买个套餐,打工的图个便宜实惠。"但她最近把营业时间缩短了两小时,"晚上八点后没什么人,不如省点电费。"
这种赤水快餐场所难寻现状,让外卖骑手小陈深有体会。"订单多是米粉、炒饭,偶尔有人点披萨要等四十分钟。"他摩托后座的保温箱里,现在常备着解暑的金银花露,"本地人更习惯在家做饭,游客偏爱下馆子,快餐卡在中间怪尴尬的。"
夜市倒是热闹。晚上十点的美食街,烙锅摊子坐满年轻人,他们举着手机拍沸腾的红油,却很少有人留意到转角关闭的甜品站。可能这就是时代的选择吧,当酸汤鱼成为社交货币,炸鸡薯条自然退到了记忆角落。
不过总有人惦记着那份味道。上周路过小学门口,看见几个孩子围着流动摊买手抓饼,他们踮脚递钱的样子,让我突然想起二十年前攥着五毛钱排队买辣条的午后。那时街角还有家叫"开心汉堡"的小店,现在早变成了停车场。
或许某天赤水会出现新的快餐模式,比如用竹筒装的薯条,或者辣椒面蘸酱的炸鸡。但眼下,这份寻常的渴望,确实成了这座城市里小小的奢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