醴陵学生品茶上课,醴陵学子茶道课堂
清晨的阳光刚洒进教室,空气中就飘起了一阵若有若无的茶香。你没听错,就是在教室里,醴陵市这所学校的孩子们正围坐在茶席旁,小心翼翼地端起白瓷杯——他们这节“特殊”的课要开始了。
说实话,刚听说“醴陵学生品茶上课”时,我也愣了一下。茶道课?不就是泡茶喝茶嘛。可当我真正走进课堂,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。穿着校服的少年们专注地温具、置茶、冲泡,动作虽然还带着些许生涩,但那份认真劲儿,让人不忍心打扰。
当茶香飘进课堂
“我们班大部分同学家里都做陶瓷,”一个扎马尾的女孩边洗茶边跟我说,“可从小到大,我们只知道这些杯杯盏盏能卖钱,从来没好好用过。”她手腕轻轻转动,热水顺着杯壁流下,“直到上了茶道课,才明白手里的瓷器不只是商品。”
这话让我想了很久。在陶瓷之都醴陵,孩子们从小看着光洁如玉的瓷器从窑中取出,装箱,运往世界各地。他们熟悉每道工艺流程,却很少有机会静静坐在茶席前,看着茶叶在自家生产的杯子里缓缓舒展。这片叶子与这个瓷器的相遇,仿佛让什么东西变得完整了。
教茶道的老师是个温和的中年人,他从不急着纠正孩子们的动作。“慢一点,”他总是这么说,“茶的味道,要在慢里面才能品出来。”有个男生每次泡茶都手忙脚乱,不是水温高了就是时间过了,可今天,我注意到他泡的茶终于有了恰到好处的清亮色泽。
“其实吧,”课后他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我,“最开始我觉得这课挺无聊的,还不如多做几道题。但现在我发现,专注地泡好一壶茶,和解一道数学题的感觉很像——都需要静下心来。”
不只是学泡茶
你可能要问,花这么多时间学泡茶,值得吗?我起初也有这个疑问。直到看见孩子们在茶道课上的变化——那些平时坐不住的学生,居然能安静地完成整个冲泡流程;那些害羞不敢发言的,也开始和同学交流哪种茶叶用多少度的水。
更让我惊讶的是,这门课还串起了那么多知识。地理老师来讲茶叶产区,历史老师来说茶文化演变,连美术老师都来教茶席布置。那个总说“学历史有什么用”的男生,现在能滔滔不绝地讲唐代煎茶和宋代点茶的区别,就因为想知道“为什么古人要那样泡茶”。
说到这里,我想起上周看到的一幕:几个学生下课后还围在一起,讨论为什么同样的茶叶,用不同形状的醴陵瓷杯喝起来味道似乎不太一样。他们争得面红耳赤,最后决定明天带不同材质的杯子来做实验。这种主动探究的劲儿,不正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吗?
茶道课堂成了一个小小的文化空间,在这里,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泡茶的技艺,更在茶香中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脉络。那些曾经只在课本上出现的诗词典故——“寒夜客来茶当酒”、“晴窗细乳戏分茶”,突然都有了真切的温度。
窗外,下课铃响了。孩子们小心地收拾茶具,把桌椅恢复原样。茶香还萦绕在教室里,而比茶香更持久的,或许是这门课留在他们心里的东西。那个曾经毛毛躁躁的男生,现在走路都沉稳了几分;几个同学相约周末要去陶瓷市场,说要挑一把真正适合自己的茶壶。
醴陵的瓷器,配上清香的茶,在这方小小课堂里,孩子们找到了一种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方式。他们不再只是瓷都的旁观者,而是成了这份美好故事的参与者和传承人。看着他们专注的眼神,你突然就明白了——有些课,真的能泡出一辈子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