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泉150的爱情在哪条街,鹿泉150的爱情在哪条路
鹿泉150号的信箱
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。那天我刚搬来鹿泉不久,在巷子口买豆浆时,听见两个老太太闲聊。一个说:“听说鹿泉150那对老夫妻,结婚六十年没红过脸。”另一个摆摆手:“哪条街来着?我这记性…好像是平安街那头?”俩人争了半天也没个结果,倒把我这个路人的好奇心勾起来了。
鹿泉150的爱情在哪条街?这问题像颗种子埋进了心里。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在老城区转悠。建设街有家挂着150号门牌的小卖部,老板娘正扯着嗓子催丈夫晒被子;胜利巷150号住着对年轻夫妻,阳台上挂满了婴儿的衣物。可我总觉得,不是他们。
直到某个黄昏,我在民生路尽头看见一栋老式楼房。墙角的铭牌斑驳得看不清字迹,倒是有个小孩在楼下玩皮球。“你知道这是哪儿吗?”我问。孩子头也不抬:“鹿泉150呀!”我心头一跳,这不就是民生路吗?原来答案这么简单。
住叁楼的王奶奶给我开门时,手里还捏着半把韭菜。听我说明来意,她笑得眯起眼:“哪有什么秘诀哟。”她丈夫李爷爷从阳台探出头,手里拎着刚修好的台灯。这个画面让我突然明白,鹿泉150的爱情在哪条路根本不重要。
他们给我看一本发黄的相册。1972年结婚时只有辆自行车,1985年女儿出生在漏雨的平房,2003年搬进这间单位分的福利房。每张照片里,两人的肩膀都微微靠着。“吵架吗?”我问。李爷爷哈哈大笑:“昨天还为韭菜馅儿咸淡争了两句呢。”王奶奶嗔怪地拍他一下,转身给我续茶。
阳台上有二十多盆茉莉,都是李爷爷帮行动不便的老伴打理的。王奶奶指着其中一盆:“这是从老房子移过来的,跟了我们四十年。”花瓣落在积水的搪瓷盆里,晃晃悠悠像碎银子。
临走时我问,保持感情的诀窍到底是什么。两位老人对视一眼,王奶奶指指窗外的公交站:“他退休后天天坐叁站车,去西市场买我喜欢的豆腐脑。”李爷爷接话:“她总把我破洞的袜子偷偷补好,还假装是新买的。”说完两人像孩子般笑起来。
现在我常去民生路散步。有时看见李爷爷推着轮椅上的王奶奶在梧桐树下乘凉,有时看见他们为电视音量小声拌嘴。有回听见邻居问:“鹿泉150的爱情在哪条路能找到?”我在心里悄悄回答:它不在某条特定的街道,而在每天晨起的温水里,在修补过叁次的锅盖手柄上,在总为对方多留一筷子的习惯中。
昨晚路过时,他们家窗户透出暖黄的光。窗台上那盆老茉莉开得正盛,香气飘过民生路,飘过建设街,仿佛在告诉每个路过的人——有些答案就藏在最寻常的日子里,等着你用时光去读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