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尔多斯大学门口最新暗号,校门周边新近暗语
那天路过鄂尔多斯大学门口,听见两个学生擦肩而过时低声交换了句什么。声音很轻,却让我突然想起了自己上学时那些只有内部人才懂的“通关密语”。这让我忍不住在校门对面的奶茶店坐了下来,想看看这些年校园里的交流方式到底变成了什么样。
奶茶店老板娘是个健谈的人,边擦杯子边跟我说:“现在这些孩子啊,说话跟打哑谜似的。上周有个男生进来就问‘今天刮什么风’,我还没反应过来,旁边那桌学生就接了一句‘东风缓’。俩人对了眼就一块儿走了,连奶茶都没点。”
那些听起来像接头暗号的对话
我仔细观察了一会儿,发现这种看似随意的对话在校园周边还真不少。两个女生在文具店门口相遇,一个说“明天的课带什么”,另一个回“带伞,可能下雨”。简单几个字,俩人就会心一笑,挽着手往图书馆去了。这种交流方式挺有意思的,明明说的是大白话,却藏着只有他们自己才懂的意思。
坐在我旁边桌的一位大二学生告诉我,这些所谓的“暗号”其实没那么神秘。有些是社团内部约定的见面信号,有些是选修课分组时的确认方式,还有的只是为了在人群中快速找到同班同学。“大家就是图个方便,也挺好玩的。”他笑着说,顺手在本子上画了个奇怪的符号,说这是他们电竞社的召集标志。
说起来,这种用简短暗语交流的方式,倒是挺符合现在大学生快节奏的生活。想想也是,大家都在赶课、参加活动、做兼职,时间排得满满的,哪有功夫每次见面都从头解释。用几个关键词确认身份和意图,省时又省力,还带点小乐趣。
不过这些暗号更新得也快,上学期流行的可能这学期就没人用了。就像去年很火的“吃土豆了吗”,今年已经完全听不到了。学生们似乎很享受这种创造和淘汰的过程,让校园生活始终保持着新鲜感。
我在想,也许每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交流密码。我们那时是写信、传纸条,现在变成了更简洁的口头暗号。形式在变,但那种想要建立小圈子的心情,想要在人群中找到同类的渴望,倒是一直没变。
天色渐晚,学生们叁叁两两地走出校门。看着他们用各种方式确认彼此的身份、约定见面地点,我突然觉得,这些看似随意的对话,其实编织成了校园里一张看不见的网,把志同道合的人联系在一起。而这张网,也许就是大学生活最生动的部分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