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堰品茶工作室,姜堰品茶坊雅集
推开姜堰品茶工作室那扇木纹玻璃门,仿佛瞬间切换了时空。空调的凉风裹着茶香扑面而来,耳边隐约飘着古琴曲《梅花叁弄》,把屋外车马的喧嚣隔得远远的。穿棉麻裙的茶艺师正在给客人冲泡凤凰单丛,手法轻柔得像在抚摸婴儿的头发。
说起来,这家店的前身其实是间老茶馆。五年前老板接手时,差点改成网红奶茶店。后来发现街坊们还是习惯来这儿喝茶聊天,索性保留传统,只是把环境升级了。现在你看这墙上挂的书法作品,是本地一位老先生用正楷写的《茶经》选段,墨色都微微晕开了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常来的王老师总爱坐在靠窗那个位置。他教了叁十年语文,退休后几乎天天来这儿报到。有次看他端着建盏端详茶汤,嘴里还念念有词:“这红茶金圈透亮,像不像夕阳洒在溱湖上的光?”他总说在这喝茶能喝出姜堰水土的滋味——春天是碧螺春的鲜,夏天是绿茶的爽,秋天喝铁观音正好,冬天就该围着炉子煮老白茶。
上周碰见对年轻情侣在店里挑结婚喜茶。女孩纠结该选桂花乌龙还是蜜桃红茶,茶艺师也不急着推销,先让他们闻干茶香。男孩突然笑着说:“记得咱俩第一次约会就在这儿?”后来他们选了带栀子花香的绿茶,说是契合初见时初夏的味道。
姜堰品茶坊雅集每个月总有几天特别热闹。木长桌上铺着蓝印花布,茶友们自带茶叶来分享。上回李阿姨带来她女婿从云南寄的普洱老茶头,七八个人传着品鉴杯轮流闻香。开修理铺的张师傅居然能准确说出茶叶产自勐海哪片茶山,大家这才知道他们夫妻的蜜月旅行居然特意去了茶山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见过银发夫妻在这过结婚纪念日。爷爷从帆布包里掏出自家带的荞麦枕当茶席配饰,奶奶笑他老土,转头却小心铺开四十年前的绣花手绢当杯垫。他们喝的是最普通的龙井,但爷爷给奶奶续茶时永远用手护着壶盖的动作,比任何茶道表演都动人。
其实想想,为什么人们总爱往这儿跑?可能不只是贪图那口茶汤。就像昨天看见有个姑娘独自坐在角落,面前那壶陈皮普洱续了四五次水。茶艺师经过时轻轻放下一碟南瓜子,什么也没问。直到她离开时,眼角泪痕早就干了,还在意见簿画了朵小花。
暮色渐浓时,店里的灯光会调成暖黄色。货架上的锡罐列队站着,标签上手写着“2023春太平猴魁”“传统炭焙铁观音”。有客人结账时顺手带两包茶点,店主会往纸袋里塞张手写茶签,今天这张写着:“茶凉了再续,人走了盼归。”
玻璃门上铜铃又响起来,新来的客人站在茶单前犹豫。茶艺师正在教小朋友怎么用茶则取茶叶,孩子踮脚的样子像在完成什么神圣仪式。窗外恰好飘起细雨,雨水顺着瓦当滴落在青石缸里,那叮咚声混着茶壶的沸腾声,竟合成支天然的江南小调。